“试试便知。”轩辕取出纸笔,“我每日记录他的恢复情况,比如肿胀消了多少,能不能轻微活动。”他又写下医嘱:每日喝两次黑豆羊骨汤,早晚各吃一勺山药泥,同时用接骨木煮水外洗伤处——接骨木性温,能活血通络,助气血运行到伤处。
接下来的日子,轩辕每天都去看少年。第三天,肿胀消了大半,瘀斑变成了淡青色;第五天,少年说腿不那么疼了,能试着抬抬腿;第七天,解开麻布检查,伤口已经结痂,按上去虽还有些痛,但骨头的位置很稳。老医者摸着少年的腿,眼里满是惊奇:“往年这样的伤,至少要躺一个月才能消肿,这才七天就好成这样,先生的法子太神了!”
少年母亲更是感激,送来一张亲手织的羊毛毯,上面绣着奔跑的骏马。“先生,孩子今天能拄着拐杖走两步了,以前我家那口子摔断腿,躺了三个月才好,还留下走路瘸的毛病。”轩辕抚摸着柔软的羊毛,忽然想起刚到西陲时,见牧民处理外伤只重止血固定,却不知后续补养,难怪很多人恢复后会留后遗症。
他召集西陲的医者,在草原上的空地上开起了医课。夕阳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轩辕指着地上画的五行图讲解:“骨头属肾水,肌肉属脾土,外伤看似是皮肉骨头的事,其实跟脾肾关系最大。就像种庄稼,不光要松土(处理伤口),还要施肥浇水(补养脾肾),庄稼才能长得好。”
他让弟子演示如何配伍补养的药材:当归补血活血,配合黑豆补肾,山药健脾,再加少许红花通络。“这几味药配在一起,就像一队士兵,当归是先锋,打通气血通道;黑豆和山药是粮草官,补充能量;红花是传令兵,引导药力到伤处。”
老医者听得入了迷,忽然问:“那不同的伤,补法也不一样?比如伤到肌肉和伤到骨头,用药该有区别?”轩辕点头,指着远处放牧的羊群:“就像羊腿受了伤,要是皮肉破了,多补脾土;要是骨头断了,重点补肾水。但脾土能生肾水,两者又要兼顾,不能偏废。”
说话间,有个牧民牵着马跑来,马鞍上坐着个汉子,胳膊上缠着厚厚的麻布,血渍已经透了出来。“先生,他被熊拍了一下,胳膊肌肉撕裂了!”轩辕上前查看,见伤口虽深,但骨头没断。他让弟子取来山药和黄芪,对汉子道:“你这伤在肌肉,要多补脾土,我给你开个方子。”
黄芪味甘性温,入脾经,能益气固表,正好助肌肉生长。轩辕让他用黄芪炖鸡汤,配合外用的三七粉。“脾主肌肉,你这伤就像土地龟裂,黄芪和山药能像雨水一样滋润土地,让肌肉重新长起来。”汉子似懂非懂,但见少年恢复得那么快,便按着轩辕说的做了。
半个月后,摔断腿的少年已经能丢掉拐杖慢慢走了,虽然还不能跑,但比起同龄人的恢复速度,已经快了一倍。而那个肌肉撕裂的汉子,伤口也愈合得很好,结痂脱落处长出了新的嫩肉。消息传开,牧民们纷纷来找轩辕请教补养的法子,连邻近部落的人都牵着牛羊来求药。
巴特尔特意杀了头肥羊,宴请轩辕。篝火旁,烤肉的香气混着酒香飘向远方,老医者举着酒碗敬轩辕:“先生不光教会我们治伤,还让我们知道为啥这么治。以前只知其然,现在知其所以然,这才是真本事!”
轩辕喝了口酒,望着天上的圆月,忽然想起岐伯曾说“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西陲的外伤治疗,正是“中知人事”的体现——结合牧民的生活习惯,用他们熟悉的羊骨、羊腰,再融入五行补养的道理,才能让他们信服。
少年拄着木杖走到轩辕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先生,等我好了,想跟您学医术,不光会骑马射箭,还能救族人。”轩辕看着他眼里的光,像草原上的星星,忽然觉得这趟西陲之行,收获的不只是医理,还有传承的希望。
他拍了拍少年的肩膀:“好啊,等你伤完全好了,就跟我学。记住,治伤不光要接好骨头、缝好皮肉,更要懂得怎么补养,让伤者不仅能好,还要好得彻底,这才是医者的本分。”
夜风渐凉,篝火噼啪作响,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笑意。轩辕知道,五行补养的道理,就像这篝火,能照亮西陲牧民的疗伤之路,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火种传得更远。
想知道轩辕后面会发现什么?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