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西陲外伤,五行补养
西陲的风总带着沙砾的粗粝,刮在脸上像细针在扎。轩辕牵着追风刚走进牧民聚居的帐篷区,就听见一阵压抑的哭喊声,混着牲畜的嘶鸣,在辽阔的草原上格外刺耳。他加快脚步,拨开围拢的人群,只见帐篷前的毡毯上,躺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左腿以粗布草草裹着,渗出的血渍已凝成暗红的硬块,裤管下隐约能看到不自然的扭曲。
“是巴特尔家的小子,”旁边一个络腮胡牧民见轩辕来了,忙让出位置,声音里带着急惶,“刚才跟狼群对峙,从马背上摔下来,被石头硌了腿,动一下就喊疼,怕是骨头断了!”
轩辕蹲下身,示意少年放松,手指轻轻按在肿胀的腿侧。指尖传来的触感让他心头一沉——胫骨的位置有明显的凹陷,挪动时能感觉到骨头摩擦的涩滞。他抬头看向少年煞白的脸,额头上布满冷汗,嘴唇咬得发紫,却仍强撑着不发出痛呼。“别怕,”轩辕的声音放得柔和,像草原上的月光,能安抚躁动的心,“我先看看伤处。”
随行的弟子迅速解开少年腿上的粗布,伤口顿时暴露出来:一道寸长的口子翻着皮肉,周围的皮肤肿得像发面的馍馍,青紫色的瘀斑从脚踝蔓延到膝盖。西陲的老医者蹲在一旁,手里攥着块烧过的羊骨,正准备按老法子敷上去。“先生来得正好,”老医者眼里闪过一丝松快,“这孩子骨头错位了,我正想先固定住。”
轩辕摆摆手,先取来干净的麻布蘸了温水,一点点擦拭伤口周围的污渍。少年疼得浑身发抖,双手紧紧抓着毡毯,指节都泛了白。“忍着点,”轩辕一边擦一边轻声问,“摔下来的时候,是不是先左腿着地?”少年咬着牙点头,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
“骨头断成了两截,还错开了位。”轩辕摸出随身携带的小骨针,在火上烤了烤,“必须先把骨头推回原位,会很疼,你要是忍不住就喊出来。”少年用力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里带着股倔劲:“我是草原的儿子,不怕疼!”
轩辕不再多言,左手按住少年膝盖上方稳住肢体,右手拇指抵在骨折处,忽然发力一推。只听“咔”的一声轻响,少年闷哼一声,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进衣领。“好了,”轩辕迅速取过两根削得笔直的杨树枝,用麻布缠在腿两侧固定,“这样骨头就不会再错开了。”
老医者在一旁看得仔细,见轩辕固定的位置比自己平时选的更靠近关节,忍不住问:“先生,这树枝为何不绑得再靠下些?”轩辕指了指少年的膝盖:“胫骨骨折,最怕膝盖活动牵连伤处,绑在这里能限制关节动,好得更快。”他又取出从南疆带来的三七粉,撒在伤口上,“这药能止血消肿,比烧羊骨管用。”
包扎妥当,少年的脸色缓和了些,却仍有气无力。他母亲端来一碗浑浊的肉汤,想喂他喝,少年却摇摇头,嘴唇干裂得厉害。“他现在气血亏,光喝肉汤不行。”轩辕想起西陲牧民常用动物脏器补身的法子,又结合自己刚悟透的五行之道,心里渐渐有了主意。
回到临时搭建的医帐,轩辕翻出带来的草药,对弟子道:“西陲外伤多,从前只知用烫烙止血、羊毛保暖,却不知伤后补养更重要。你还记得五行里‘肾主骨、脾生肌’的道理吗?”弟子点头,指着案上的药材:“肾属水,脾属土,是不是该用对应性味的药?”
“不光是药,饮食更关键。”轩辕拿起一块晒干的黑豆,“黑豆色黑入肾,能补先天之精,骨头生长全靠肾精滋养。还有山药,味甘性平,入脾经,能健脾益气,促进肌肉愈合。”他又想起牧民宰羊时留下的羊骨,“再用羊骨熬汤,骨髓能填精益髓,正好助肾水。”
正说着,巴特尔掀帘进来,手里捧着块血淋淋的东西,一股腥气顿时弥漫开来。“先生,这是刚宰的羊腰子,按我们的规矩,给孩子补补腰。”轩辕看着那温热的羊腰,忽然想起五行中“以形补形”的说法——羊腰形似人肾,性温味咸,确实能补肾。他接过羊腰笑道:“这个好,正好能用上。”
当天傍晚,轩辕让少年母亲按他说的法子炖汤:黑豆提前泡软,与砸碎的羊骨同煮,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快熟时加入切成块的山药和羊腰,最后撒上少许盐。不多时,帐篷里就飘出浓郁的香气,原本萎靡的少年闻到香味,喉结忍不住动了动。
喂少年喝下第一碗汤时,他起初有些抗拒那股腥气,但喝了两口就停不下来,连带着肉也吃了不少。轩辕坐在一旁观察,见他喝完汤后脸色红润了些,呼吸也平稳了,心里暗暗点头。老医者凑过来问:“先生,这汤真能让骨头长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