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32章 食疗汇总,因地施膳

第32章 食疗汇总,因地施膳(2 / 2)

“羊肉性温热,能补气血、祛风寒,”轩辕摸了摸羊羔的头,掌心感受到温暖的体温,“就像草原上的篝火,能驱散严寒。你们看,草原人多体格健壮,便是因为常食这些温补的血肉有情之品,能抵御风寒侵袭。”灵枢在竹片上写下“羊肉、羊奶:味甘温,补气血,祛风寒,治虚寒咳喘”,字迹因用力而微微凹陷。

石寒把土豆放在地上,拿起一个在衣襟上擦了擦泥土:“在我们北方,冬天能吃的新鲜菜少,就靠土豆、萝卜、山药这些埋在土里的根茎过活。我奶奶年轻时受了寒,手脚常年冰凉,我爷爷就每天给她煮土豆炖萝卜,里面放些生姜、辣椒,吃了五六年,奶奶的手脚竟暖和起来了。”他说着,呵出一团白气,仿佛又回到了北方的寒冬。

轩辕拿起一个土豆,掂量着它的重量,沉实的手感让他想起北方土地的厚重。“这些根茎埋在土里,吸收了大地的精气,性多甘温,”他解释道,“甘味能补益,温性能散寒,就像给身体裹上了厚厚的棉衣。北方严寒,人体易受寒邪侵袭,这些根茎便是储存起来的‘阳气’,能帮人抵御风雪。”灵枢记下“土豆、萝卜、山药:味甘温,补脾胃,御风寒,治虚寒体”,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太阳。

等众人说完,轩辕让灵枢把竹片上的记录一一念出来,自己则在地图上对应的区域写下“宜淡渗”“宜苦寒”“宜温补”“宜甘温”的字样。阳光透过医庐的窗棂照进来,在地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字迹仿佛活了过来,与各地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交融在一起。

“你们发现了吗?”轩辕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东方多湿,食疗宜用淡渗利湿的海产;南方多热,宜用苦寒清热的草木;西方多寒,宜用温补散寒的畜牧;北方多寒且燥,宜用甘温补益的根茎。而我们中央平原,气候平和,物产丰富,便需‘平和’饮食,五谷杂粮、五果五菜搭配着吃,不偏不倚。”

他走到墙角,那里堆放着周游时收集的各种种子:海带的孢子囊、马齿苋的种子、羊肉的骨粉、土豆的块茎……他拿起一把,放在手心:“这些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药材。食疗的精妙,就在于‘润物细无声’,不用苦口的汤药,却能在日常饮食中调理身体,这才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啊。”

灵枢忽然想起什么,问道:“先生,那如果人到了不同的地域,饮食习惯要不要改呢?比如南方人到了北方,还能天天吃苦味菜吗?”

轩辕赞许地看了他一眼:“问得好。去年我在北方时,遇到一个从南方来的商人,他还按在家乡的习惯,顿顿吃寒凉的瓜菜,结果不到一个月就拉肚子、手脚冰凉。后来我让他跟着北方人吃土豆、喝羊肉汤,没过多久就好了。这便是‘入乡随俗’,饮食也要跟着地域变,才能适应环境,不伤身体。”

他顿了顿,又道:“不光是地域,还要看人的体质。比如同样在南方,有的人怕冷,就不能多吃苦寒的食物;在北方,有的人怕热,就不能吃太多温补的羊肉。食疗要‘因人制宜’,结合地域、体质、季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说着,他让弟子们把这些心得整理成册,取名《五方食养论》。阿渔负责绘制海产图谱,木禾详述南方草木的食用方法,牧风记录畜牧的食疗功效,石寒编写根茎的烹饪之道,灵枢则负责汇总整理,补充阴阳五行的医理阐释。医庐里顿时忙碌起来,笔尖划过竹片的“沙沙”声、弟子们的讨论声、偶尔响起的小羊羔叫声,交织成一首充满生机的乐曲。

夕阳西下时,第一卷《五方食养论》的初稿终于完成。轩辕捧着沉甸甸的竹简书,走到门口,望着远方的天际。晚霞如织,映照得大地一片金黄,仿佛能看到东方的海浪、南方的雨林、西方的草原、北方的雪原都在这霞光中融为一体。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他轻声感叹,心中充满了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医道的感悟。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食疗智慧,就像一条条溪流,终将汇入中医的江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想知道轩辕如何将这些食疗智慧与医理进一步结合?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