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99章 回望来路,医道无涯

第199章 回望来路,医道无涯(2 / 2)

“不全是,”轩辕摇头,“去年冬,伏羲部落有个孩童患咳喘,用药对症,却总不见好。后来才知,是其母日日忧思,啼哭不止,影响了孩童心绪。我让他们母子同住暖室,每日讲故事,再配合汤药,不出三日便好了。”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所以医道还要通人心。病在身,亦在心;治其身,更要安其心。”

旬的眼睛亮了起来,又开始快速比划。阿木翻译道:“旬说,先生是说,要像追风懂先生一样,懂病人的心?”

轩辕看向追风,它似乎听懂了,轻轻摇了摇尾巴。他微微一笑:“正是。医者与患者,当如人与兽,需以心换心,方能信任。”

夕阳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移动的光斑。轩辕走到传习堂中央,拿起一卷竹简——那是《黄帝内经》的最新修订本,上面除了岐伯的原典,还补满了他这些年的批注,密密麻麻,几乎看不清原本的字迹。

“我年少时,以为医道是山巅的雪莲,高不可攀。”他缓缓展开竹简,“后来才知,医道是脚下的路,看得见开头,却望不到尽头。”

“你们看这竹简,”他指着其中一段,“此处说‘上医治未病’,当年我不懂,觉得治好已病便是本事。直到推广养生之道,见族人因起居有常而少病,才明白,医道的最高境界,不是治病,是让人不生病。”

“让人不生病……”阿石喃喃重复着,眼中满是向往。

“如何让人不生病?”轩辕提高了声音,“要懂四时变化——春防风,夏防暑;要懂饮食有节——不贪凉,不暴饮;要懂情志调和——不郁结,不狂喜。这些,都是医道。”

他将竹简卷好,放在案上,目光再次投向窗外。远处的山坡上,几个孩童正在嬉戏,他们的父母曾是瘟疫的患者,如今却能安然生活。药圃里,晚归的采药人正背着竹篓回来,篓中装满了新鲜的草药。这一切,都让他想起岐伯送他离开终南山时的嘱托:“医道无止境,需与时俱进,不可固守。”

“我老了,”轩辕的声音带着一丝释然,“能教你们的,也只有这些了。但医道的路,要靠你们自己走下去。”

他看向阿木:“你稳重,可守医庐,传习医术。”

又看向阿禾:“你心细,可继续完善百草图谱,记录新发现的草药。”

最后,他走到旬的面前,蹲下身,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旬抬起头,眼中闪着泪光,用手语比划了一个“谢”字。

“医道不分贵贱,不论残缺,”轩辕看着他,一字一句道,“你虽不能言,却能用心感受,或许比我们更懂医道的真谛。”

夕阳彻底沉入西山,暮色渐浓。弟子们点燃了松油灯,昏黄的光芒照亮了传习堂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轩辕鬓角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他知道,自己就像这油灯,光芒虽弱,却能照亮弟子们前行的路。

走出传习堂时,追风轻轻蹭了蹭他的腿。轩辕低头看着它,忽然想起多年前,在终南山的月色下,岐伯曾说:“医者如舟,载病患渡苦海。而这舟,需一代接一代地划下去。”

他抬头望向夜空,繁星初现,像极了当年与岐伯夜观天象时的情景。那时,岐伯说日月星辰运行与人体气血相关;而此刻,他觉得这些星辰更像是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人间的医者,也见证着医道的传承。

“走吧,追风。”轩辕迈开脚步,向着自己的茅屋走去。追风紧随其后,尾巴在夜色中轻轻摆动。

茅屋里,案上还摊着未写完的竹简,上面是他对“经络与气候”的新思考。旁边放着一碗温热的药茶,是阿禾按他的方子煮的——用麦冬、玉竹配伍,正是当年岐伯教他的秋季润燥方。

他坐下,拿起石笔,蘸了蘸松烟墨,在竹简上缓缓写下:“医道者,上法天象,下顺地理,中合人心……”

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是在与多年前初写医案的自己对话,又像是在为后世的医者留下叮咛。

追风趴在案旁,打起了轻浅的呼噜。窗外,药圃里的虫鸣此起彼伏,与远处部落的犬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安宁的画卷。

轩辕写了许久,直到油灯的光芒渐渐微弱。他放下石笔,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望向窗外的星空。他知道,自己或许永远也无法穷尽医道的奥秘,但只要这医庐的灯火不灭,只要还有弟子愿意接过这石笔与药篓,医道的路就会一直延伸下去。

就像这繁星,即使有一天自己这颗星陨落,也会有无数新星升起,照亮这无涯的医道长河。

那么,在轩辕的指引下,弟子们会如何续写医道的传奇?他们又将遇到哪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让医道在实践中愈发深邃?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