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归庐坐诊,医经初验
晨曦微露,薄雾还未散尽,有熊部落的医庐前已排起了长队。木质的门楣上挂着一块新刻的木牌,上面是轩辕亲手写的“医庐”二字,笔锋沉稳,透着一股让人安心的力量。今日是轩辕从岐伯处学成归来后正式坐诊的第一天,部落里的人早早就来了,有的是受病痛折磨许久的患者,有的是想来看看这位年轻医者究竟有何能耐,还有些是曾受过轩辕恩惠的族人,特意来帮忙张罗。
轩辕身着素色麻布长袍,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他刚将医庐内的物件归置妥当:几张简陋的木床靠墙摆放,上面铺着干净的干草;墙角的架子上整齐码放着数十个陶罐,里面装着他从各地采集、炮制好的草药;最显眼的是桌案上摊开的一卷竹简,正是《黄帝内经》的手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还有不少地方贴着增补的小竹片。
“先生,人都差不多到齐了,您看可以开始了吗?”大弟子伯益轻声问道。伯益是轩辕离开部落前收下的第一个弟子,聪慧勤勉,这几年在部落里也跟着老医者学了些基础,此刻正捧着一个陶罐,里面是刚熬好的草药水,准备给候诊的人解渴。
轩辕点点头,目光扫过门外的人群,只见一张张脸上既有期待,也有不安。他深吸一口气,朗声道:“各位乡亲,今日起,我便在这医庐为大家诊治。医者仁心,不分亲疏,只要相信我,我定当尽力。”
话音刚落,人群里便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随即有人带头应和:“轩辕先生是咱们部落出来的好孩子,肯定信得过!”“我家那口子咳嗽了半个月,求神拜佛都没用,就等先生您回来呢!”
轩辕微微一笑,示意伯益先请第一位患者进来。
第一个走进医庐的是个约莫五十岁的老者,佝偻着背,双手紧紧捂着胸口,每走一步都要停下来喘口气,脸色苍白得像宣纸,嘴唇却泛着不正常的青紫色。他刚一坐下,就忍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得腰都弯成了虾米,好半天才缓过劲来,虚弱地说:“先生,我这病……咳咳……快把我折磨死了。”
伯益赶紧递过一碗温水,老者喝了两口,才慢慢平复下来。轩辕上前一步,先是仔细观察老者的神色,见他眼睑浮肿,眼窝深陷,便轻声问道:“老人家,您这病多久了?除了咳嗽,还有别的症状吗?”
老者叹了口气:“快三个月了,起初就是觉得冷,浑身没力气,后来就开始咳嗽,越咳越厉害,晚上根本睡不着。吃了不少草药,也请巫祝跳了舞,都不管用。”他说着,又忍不住咳了几声,声音嘶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
轩辕伸出手,轻轻按在老者的手腕上。他的手指温暖而有力,指尖搭在寸、关、尺三个部位,凝神感受着脉象的跳动。片刻后,他又让老者张开嘴,看了看舌苔——舌质淡白,苔薄而润。
“您这是风寒入体,迁延日久,损伤了阳气。”轩辕沉吟道,“《黄帝内经》有云:‘阴盛则寒,阳盛则热。’您这便是阴寒过盛,阳气受损,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肺失宣降,才会咳嗽不止,畏寒乏力。”
老者听得一脸茫然,显然没听懂这些医理。轩辕便换了个通俗的说法:“简单说,就是您体内的‘寒气’太多,‘热气’不够了,就像冬天里没有柴火的屋子,又冷又潮。我给您用些能生‘热气’的药,把寒气赶出去,病自然就好了。”
老者这才点点头,眼里露出一丝希望:“那……先生要用什么药?”
轩辕走到药架前,从中取出一个陶罐,里面装着切成薄片的桂枝,一股辛香的气味立刻弥漫开来。“这是桂枝,性温,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就像冬日里的一把火,能驱散寒气。”他又取了些炙甘草、生姜和大枣,“甘草能调和诸药,生姜、大枣可以补脾胃,让身体有气力对抗病邪。”
他一边说,一边将药材按比例称好,递给伯益:“去,按这个方子,用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记得嘱咐老人家,服药后盖上被子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了正气。”
伯益应声而去,老者被扶到里间的木床上休息,脸上的愁苦似乎淡了些。
第二个患者是个年轻女子,约莫二十出头,面色潮红,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手里拿着一把蒲扇,不停地扇着,却还是喊热。“先生,我这热邪太厉害了,白天还好些,一到晚上就烧得睡不着,口干舌燥,想喝凉水,喝多少都不解渴。”她说话时声音急促,呼吸也有些粗重。
轩辕依旧先望诊,见她舌红苔黄,再切脉,脉象浮数而有力。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除了发热、口渴,还有别的症状吗?比如咳嗽、咽痛?”
女子摇摇头:“没有,就是热,心里像揣着个火球似的。”
“这是阳热亢盛之证。”轩辕指着《黄帝内经》手稿上的一段话说,“你看这里写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你体内阳气过盛,就像夏天的太阳太烈,草木都要枯槁了,得用寒凉的药来平衡。”
他转身从药架上取下一块白色的矿石,正是石膏,又取了些知母、粳米和甘草。“石膏性寒,清热泻火的力道最强,就像一场及时雨,能浇灭体内的旺火;知母苦寒,既能清热,又能滋阴,免得火邪伤了津液;粳米和甘草养胃,让药性不至于太过猛烈。”
他将药材配好,对女子说:“这方子叫白虎汤,你回去后用水煮,煮好后分两次喝,喝完后热就该退了。记住,服药期间别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多喝些温开水。”
女子接过药方,感激地说:“多谢先生,我这就回去煎药。”
一上午的时间,轩辕接诊了二十多个患者,有腹痛腹泻的孩童,有腰腿痛的猎手,还有产后虚弱的妇人。他始终耐心细致,对每个患者都先望、闻、问、切,再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医理进行辨证,然后开出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