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虫类药材初接触
晨雾还未散尽,岐伯已带着轩辕钻进了岐山深处的密林。露水打湿了两人的麻布衣衫,脚下的腐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混合着远处不知名的鸟鸣,让这片林子更显幽深。轩辕背着装满草药的藤筐,手里还攥着半截未写完的竹简,上面画着昨日辨认的“紫菀”叶片——那叶片边缘的锯齿状纹路,他描摹了三遍才觉得像样。
“停。”岐伯忽然站定,目光落在前方一棵老槐树下。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轩辕连忙收住脚步,顺着他的视线看去,只见斑驳的树影里,一只土褐色的虫子正慢吞吞地爬过一块湿润的苔藓。那虫子扁扁的,像被人踩过一脚,外壳坚硬,爬动时露出底下细短的足,看着有些古怪。
“师父,这是……”轩辕刚要伸手去捡,被岐伯轻轻拦住。
“此乃‘土元’,”岐伯弯腰,用一根枯枝小心翼翼地将虫子拨到掌心,“你看它外壳虽硬,却能屈伸自如,在土里钻行时更是灵活。”他托着土元,凑到轩辕眼前,“这虫性喜阴湿,常藏于腐土之下,得土之精气,其味咸,性温,能活血化瘀、续筋接骨,是治跌打损伤的良药。”
轩辕凑近细看,土元在岐伯掌心缩成一团,像块不起眼的土坷垃。他皱了皱眉,心里有些犯怵——这般模样的虫子,真能入药?前几日尝苦味草药时的涩感还在舌尖打转,如今要将这虫类用到人身上,他实在难以想象。
岐伯似看穿了他的心思,轻笑一声:“医道不分草木虫石,有用则为药。你看这土元,虽其貌不扬,但若遇到筋骨断裂、瘀血肿痛之人,将其烘干研末,配入草药之中,能让瘀血消散,断骨渐合,其效远胜寻常草木。”他顿了顿,用枯枝轻轻碰了碰土元的外壳,“万物有灵,各有其用。草木得天地之气,虫类得阴阳之精,皆是自然所赠的良药。”
轩辕默默点头,伸手从藤筐里取出石笔和竹简,蹲在地上仔细描摹土元的形态。他先勾勒出那扁圆形的躯体,再点出头部细小的触角,最后在外壳上画了几道纹路——据说土元的年份不同,外壳的纹路数量也有差异。“师父,这土元采来后,需如何处理?”他一边画一边问,笔尖在竹简上划出细微的划痕。
“需先将其置于陶罐中,用温水淹死,”岐伯道,“再取出暴晒三日,至外壳酥脆,方可入药。若遇急症,也可火焙速干,但药力稍逊。”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岩石,“你看那石缝里,或许还有同类,可采几只回去炮制,日后遇上合适的病例,便能派上用场。”
轩辕依言起身,果然在岩石缝隙里又找到三只土元。他用枯枝将它们一一挑进随身携带的小陶盒里,盖盖子时特意留了条细缝——他记得师父说过,活虫需透气,否则易腐。盒里传来细微的爬动声,他掂了掂陶盒,心里忽然觉得,这些不起眼的小虫子,或许真如师父所说,藏着救人的大用处。
两人继续往密林深处走,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成斑驳的光影。行至一棵老桑树下时,岐伯忽然仰头望去,目光在茂密的桑叶间搜寻着什么。轩辕也跟着抬头,只见桑叶层层叠叠,偶有几片被虫蛀出了小孔,却没看到特别的东西。
“看那里。”岐伯抬手,指向一根低垂的枝条。轩辕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枝条顶端的桑叶上,挂着一个半透明的空壳,形似蝉,却比蝉小些,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淡淡的光泽。“这是‘蝉蜕’,”岐伯道,“是蝉羽化时脱落的外壳。”
轩辕摘下那空壳,放在手心细看。壳很轻,质地坚韧,翅膀的纹路清晰可见,仿佛还能感受到蝉褪去它时的力道。“这空壳也能入药?”他有些惊讶,想起小时候常捡来玩,却不知还有这般用处。
“不仅能入药,用处还不小。”岐伯接过蝉蜕,放在指尖捻了捻,“你闻闻。”轩辕凑近轻嗅,只觉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混杂着阳光晒过的干爽气息,并不难闻。“此壳味甘,性凉,能疏散风热、利咽开音,若有人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用它配伍薄荷、菊花,收效甚快。”
他将蝉蜕递回给轩辕,又道:“你再看这壳的形态,轻薄如纱,能随风飘动,似有‘升散’之性,故入药后能引药力上行,直达咽喉、头目之处。这便是取象比类之理——万物的形态,往往暗合其功效。”
轩辕将蝉蜕小心翼翼地放进陶盒的另一侧,与土元隔开。他忽然想起昨日辨识的“紫菀”,叶片似肺叶而能润肺,今日的蝉蜕轻薄而能利咽,这“取象比类”的道理,似乎真能帮他更快记住药材的功效。他低头在竹简上快速画下蝉蜕的样子,旁边标注:“蝉蜕,甘,凉,疏散风热,利咽开音,轻扬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