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岐伯问道,脸上带着笑意。
“挺好喝的,”轩辕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解药会像其他草药一样苦涩,“就是不知道管不管用。”
岐伯站起身,走到他身边,拿起那碗解药闻了闻,点了点头:“嗯,火候到了,药性也出来了。你把它装进陶罐里,密封好,随身携带。以后每次进山采药前,喝上一小碗,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就算不小心沾了点小毒,也能抵挡一阵。”
轩辕找来一个干净的陶罐,这陶罐是他刚学陶艺时做的,罐口不太圆,但密封性很好。他把放凉的解药倒进罐里,满满一罐,沉甸甸的。他把陶罐系在腰间,触手冰凉,心里却觉得安稳了不少。
接下来的几日,轩辕每次进山采药,都会先喝上一碗解药。他跟着岐伯认识了更多草药,也见识了更多有毒的植物。有一次,他不小心被一种叫“荨麻”的植物碰到了手臂,顿时起了一片红肿的疹子,又痒又痛。
他赶紧拿出陶罐,喝了几口解药,又用剩下的药液涂抹在患处。没过多久,红肿就消退了,痒痛也减轻了不少。“你看,”岐伯在一旁看着,“这解药虽不能解所有的毒,但对付这种轻微的毒素,还是管用的。”
轩辕看着自己手臂上渐渐消失的红疹,心里对这解药的功效彻底信服了。他更加小心地储存解药,每次喝完都会及时补充,确保陶罐里永远有存货。
有一天,部落里一个孩子误食了几颗不知名的野果,没多久就开始呕吐、腹痛,脸色苍白。孩子的母亲急得直哭,抱着孩子跑来找岐伯。
岐伯检查了孩子的情况,又问了野果的样子,眉头微蹙:“是‘苦楝子’,有毒,但不算太烈。”他对轩辕说,“快,把你的解药拿来。”
轩辕赶紧解下腰间的陶罐,倒出半碗解药,用小勺一点点喂给孩子。孩子起初还抗拒,但喝了几口后,似乎觉得味道不错,竟主动张开了嘴。
喂完药,岐伯又用手指轻轻按揉孩子的腹部,顺时针揉了几十下。没过多久,孩子的腹痛减轻了,也不吐了,眼皮开始打架,慢慢地睡着了。
孩子的母亲激动得跪在地上,给岐伯和轩辕磕了好几个头:“谢谢二位先生,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轩辕赶紧扶起她,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自豪。他看着陶罐里剩下的解药,忽然明白,这小小的陶罐里装着的不仅是药液,更是生命的保障。
从那以后,轩辕更加用心地研究解药。他跟着岐伯认识了更多具有解毒功效的草药,比如能解蛇毒的“半边莲”,能解虫毒的“金银花”,他把这些草药的特征、用法都一一记在竹简上,还尝试着将它们加入到绿豆甘草生姜汤里,希望能增强解药的效力。
岐伯看着他忙碌的身影,眼里满是欣慰。“学医之道,既要知药能治病,也要知药能害人,更要知如何解其害,”他缓缓说道,“你能如此用心,说明你已经入门了。”
轩辕抬起头,看着师父,又看了看腰间的陶罐,陶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他知道,这解药只是入门的第一步,医道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未知的危险和挑战在等着自己。但只要有这份谨慎和用心,有师父的教诲,他就有信心走下去。
他把新采的半边莲和金银花晾在药庐的屋檐下,看着它们在风中轻轻摆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医术,不仅要能治病救人,更要能防患于未然,让更多人免受毒物之害。
这解药在未来还会发挥怎样的作用?轩辕又会遇到哪些需要解药才能化解的危机?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