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36章 鲜品干品功效异

第136章 鲜品干品功效异(2 / 2)

岐伯让他坐下,摸了摸他的额头:“有些低热。轩辕,你说该用鲜姜还是干姜?”

轩辕看了看族人的症状,怕冷、头疼,是风寒在表;但他又咳嗽、胸口闷,像是寒气也入了里。他想起刚才的思路,答道:“用鲜姜解表散寒,再少加一点干姜温肺,如何?”

岐伯点头:“可以试试。取三钱鲜姜,一钱干姜,再加点葱白,一起煮水给他喝。”

轩辕连忙按方取药,葱白带着须根,洗干净切段,和姜一起下锅。不一会儿,药香就飘了出来,比单纯的姜水更丰富些。族人喝完药,裹着草席在火堆旁躺了半个时辰,果然开始出汗,醒来后说头疼轻了,也不那么怕冷了,咳嗽也顺了些。

“这就是鲜姜和干姜配伍的妙处。”岐伯对轩辕道,“但你记住,若是遇到纯粹的内里虚寒,比如老人常年胃寒,吃不下饭,手脚冰凉,那就得用干姜,甚至要把干姜再炒一炒,变成炮姜,温阳之力更专;若是外感风寒初起,就用鲜姜,见效快。用反了,不仅无效,还可能耽误病情。”

接下来的几日,轩辕专门做了个试验。他找了两个症状相似的风寒患者,一个用鲜姜水治疗,另一个用干姜水治疗。结果,用鲜姜水的患者当天就出汗退热,两天后基本痊愈;而用干姜水的患者,虽然胃里舒服了些,但头疼、怕冷的症状缓解得很慢,最后还是加了鲜姜才好利索。

他还发现,鲜姜和干姜的用法也不同。鲜姜多用来煮水、煎汤,或是作为菜肴的调料,做菜时放几片,既能去腥,又能散寒;而干姜则更多用于复方配伍,和人参、白术搭配,能温补中气;和附子搭配,能回阳救逆,治疗那些阳气虚脱、手脚冰凉、脉细如丝的危重症。

“你看这干姜,”一日,岐伯拿着一块干姜,对着阳光照,“它经过晾晒,失去了水分,却凝聚了太阳的阳气。所以它的温性,是从内里往外透的,能补能守。而鲜姜带着露水,得的是阴气滋养,所以它的辛散,是往外走的,能散能清。”

轩辕忽然想起自己部落里的老人们,冬天总爱用干姜煮羊肉汤喝,喝完整个人都暖烘烘的,能抗住严寒;而夏天淋雨了,家里人就会赶紧切几片鲜姜,和红糖一起煮水,喝完发发汗,就不容易生病。原来这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智慧,只是自己以前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他把这些发现一一记在竹简上,还画了两幅图:一幅是鲜姜,旁边标注“性微温,味辛,解表散寒,用于风寒感冒初起,煎汤或作调料”;另一幅是干姜,旁边写着“性热,味辛,温中散寒,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多入复方”。他还特意用红笔在旁边批注:“同一植物,鲜干有别,用时需辨表里虚实。”

这天傍晚,药圃里的鲜姜又成熟了,几个弟子正在采收,欢声笑语飘进药庐。轩辕看着那些刚出土的鲜姜,带着泥土的芬芳,再看看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干姜,像黑色的珍珠,忽然明白了岐伯说的“医道源于自然”——哪怕是一块小小的姜,顺应它的生长规律,根据它的形态变化来使用,就能发挥出不同的功效。

“先生,”轩辕拿起一块鲜姜和一块干姜,对岐伯说,“我以前只知道草药能治病,现在才明白,怎么用、用什么形态的药,比药本身更重要。”

岐伯望着远处的山影,夕阳正给山峦镀上一层金边:“是啊,用药如用兵,不仅要知其材,更要知其变。鲜与干,不过是变化中的一种,往后你还会遇到更多——生用与炮制,生晒与烘焙,酒浸与醋泡……每一种变化,都藏着古人的智慧,也等着你来发现。”

轩辕握着两块姜,掌心被它们的暖意包裹着。他知道,这看似简单的鲜与干之别,只是他医道路上的一个小台阶,但正是这一个个小台阶,会引着他走向更深邃的医理世界。

那么,除了生姜与干姜,还有哪些草药的鲜品与干品功效差异巨大?轩辕又会如何通过实践,领悟更多炮制与药性的奥秘?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