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鲜品干品功效异
清晨的药圃沾着露水,轩辕蹲在生姜地旁,手里捏着两块根茎——一块是刚从土里刨出的鲜姜,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表皮嫩黄,掐开一点,汁液清亮,辛辣中带着清爽;另一块是挂在屋檐下晒干的干姜,表皮皱缩发黑,像饱经风霜的老人手背,掰开来,断面呈棕黄色,凑近闻,辣味沉郁厚重,少了鲜姜的那份水灵。
“这两者看似同源,药性却差得远呢。”岐伯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手里也拿着一片鲜姜和一块干姜,“你且各取一点,分别煮水尝尝。”
轩辕连忙起身,取来两个陶釜,各盛半釜清水,分别放入等量的鲜姜末和干姜末。火塘里的柴火烧得正旺,水汽很快氤氲起来,带着不同的姜香——鲜姜的气息飘得远,闻着就让人鼻尖微痒,想打喷嚏;干姜的气息却像沉在锅底,闷闷地往上冒,钻进鼻腔里,带着一股暖暖的力道。
“尝尝这个。”岐伯先端起鲜姜煮的水,递到轩辕面前。
轩辕吹了吹,小心抿了一口。辛辣味瞬间在舌尖炸开,顺着喉咙往下滑,像一道细小的火线,惹得他喉头一动,忍不住咳嗽了两声。但片刻后,那股辣味就散了,额头和后背竟微微渗出些细汗,身上的困乏似乎也被这股热流冲散了些。“先生,这水喝着虽辣,却很清爽,喝完身上松快,像……像被风吹过一样。”
岐伯笑了:“说得好。鲜姜性微温,味辛,最善解表散寒。就像刚起的风寒,身上发冷、流清涕,喝上一碗鲜姜水,发点汗,病邪就随汗出去了。它的辛散之力是往外走的,像春日的风,能把体表的寒气吹跑。”
这时,干姜水也煮好了。岐伯又端给他:“再尝尝这个。”
轩辕接过陶碗,干姜水的颜色比鲜姜水深些,呈浅棕色。他喝了一口,这次的辣味来得更缓,却更持久,像一团温火,在胃里慢慢烧起来,暖意从肚脐周围往外扩散,连带着四肢都渐渐热了。但这热并不灼人,反而很舒服,像是在寒冷的冬夜里,裹上了一层厚实的兽皮。“这个辣得不冲,但后劲足,喝下去,肚子里暖暖的,连手脚都不凉了。”
“这就是干姜的性子。”岐伯点点头,自己也喝了一口干姜水,“它经过日晒,水分去了大半,辛散之力收了,温阳之力却聚了起来。不像鲜姜那样往外走,而是往内守,专门温煦脾胃。若是有人吃了生冷,肚子疼、拉肚子,或是胃里总泛着凉气,喝碗干姜水,比鲜姜水管用得多。”
轩辕捧着两个陶碗,反复对比着:“这么说,鲜姜像冲锋的士兵,专攻体表的寒气;干姜像守城的老将,专护内里的阳气?”
“正是这个道理。”岐伯赞许地看着他,“你再想想,若是遇到风寒感冒,又兼有肚子疼,该怎么用?”
轩辕略一思索:“是不是可以鲜姜、干姜同用?鲜姜散体表之寒,干姜温内里之阳?”
岐伯抚须而笑:“孺子可教。医道灵活,不拘一格。但更重要的是明白‘炮制改变药性’的理——鲜品多偏于发散、清利,像薄荷、芦根,新鲜的用起来,清热解表的力道更足;干品经过晾晒,水分减少,药性变得醇厚内敛,更偏于温补、收涩,像艾叶、五味子,晒干后,温经、敛汗的功效才显出来。”
正说着,药庐外传来一阵咳嗽声,一个年轻族人捂着胸口走进来,脸色发白,嘴唇发青,说话时带着浓浓的鼻音:“先生,我……我昨夜守猎,淋了点雨,今早起来就头疼、怕冷,还老咳嗽,胸口发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