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默默记下,手指在竹简上快速刻着:“黄芩,味苦性寒,生于阴湿沟谷。根入药,能清热燥湿,治湿热咳喘、皮肤疮疡。忌久用,恐伤脾胃。”刻完,他又补充了一幅简单的图画,画出黄芩的叶片、花朵和根茎的形态,尤其着重勾勒出断面的环纹——这是岐伯强调的辨识要点。
“你可知为何要让你亲尝其味?”岐伯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忽然问道。
轩辕抬起头,想了想说:“是为了让我记住它的苦味,进而理解它的药性?”
“不尽然。”岐伯摇摇头,“亲尝是为了体会‘苦’与‘效’的关联。医道讲究‘性味归经’,苦味对应的是清热、泻火、燥湿,这些功效往往能治疗急症重症,就像这黄芩,虽苦却能解湿热之毒,救人于危难。但若医者未曾亲身体验过这份苦,又怎能理解患者服药时的艰难?又怎能在用药时把握分寸,既除病邪,又不伤正气?”
这番话让轩辕心头一震。他之前尝药,只想着记住性味功效,却从未想过其中还藏着对患者的体恤。他想起自己为幼弟退烧时,弟弟喝药时皱着的眉头;想起瘟疫期间,族人喝下苦涩汤药时强忍着的表情。原来,医者亲尝百草,不仅是为了识药,更是为了懂得患者的感受,从而在用药时多一份谨慎与慈悲。
“弟子明白了。”轩辕的声音带着几分郑重,“医道不仅是技术,更是仁心。”
岐伯欣慰地笑了:“能悟到这层,才算真正入门。走,前面还有几味草药,皆是苦味,你且再细细体会。”
他们继续往沟谷深处走去。越往里走,湿气越重,石壁上布满了青苔,不时有水滴从岩缝中渗出,滴落在水洼里,发出清脆的声响。轩辕的麻布裤脚早已被露水打湿,贴在腿上,冰凉的感觉顺着皮肤蔓延开来,但他却毫不在意,注意力全在周围的草木上。
不多时,他们又发现了几株苦味草药。一种是叶片卵形、根茎肥大的“苦参”,其味比黄芩更苦,却能杀虫止痒,治皮肤顽癣;另一种是长在石缝中的“龙胆草”,叶片细长如剑,味苦如胆汁,却是泻肝降火的良药。轩辕一一品尝,每一次苦味都带来新的冲击,也让他对“苦”的理解愈发深刻——苦味虽难咽,却如利刃般能斩断病邪,只是这利刃需由医者小心掌控,方能既除病灶,又护肌体。
走到沟谷尽头,那里有一处小小的水潭,潭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头顶的枝叶。轩辕掬起一捧水漱口,想冲淡口中的苦味,却发现那苦味早已渗入味蕾,不是清水能轻易洗去的。
“这苦味会伴随你一阵子了。”岐伯看着他的举动,笑道,“也好,让你时时记着,良药虽苦,却承载着救人的希望。”
轩辕望着水潭中自己的倒影,又看了看竹简上关于黄芩、苦参、龙胆草的记录,忽然觉得口中的苦味似乎不再那么难以忍受。他想起神农部落那些因湿热而痛苦的族人,想起联盟中可能正被急症折磨的病患,手中的竹简仿佛变得沉甸甸的——上面不仅是草药的知识,更是无数生命的期待。
“师父,”轩辕抬起头,眼神坚定,“请再教弟子如何配伍这些苦味草药,如何让它们既能发挥药效,又能让患者更容易接受。”
岐伯看着他眼中的光芒,知道这次重返岐山的目的已经达到。他点点头,指着水潭边的一丛甘草:“你看那甘草,味甘性平,能调和诸药。若将少量甘草与黄芩同煮,便能稍稍减轻苦味,又不影响药效。这便是配伍的智慧——既用其长,又补其短。”
阳光终于穿透枝叶,洒在水潭上,波光粼粼。轩辕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他手中的竹简上,关于“苦”的记录又多了几行,而他心中对医道的理解,也随着那份挥之不去的苦味,愈发深刻、愈发清晰。
那么,轩辕还会在这沟谷中发现哪些奇特的苦味草药?他又能从这些苦味中领悟到何种更深层的医道智慧?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