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五味之首尝\"辛\"味
晨曦透过岐山密林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点。轩辕跟着岐伯来到一处背风的山坳,这里的岩石上摆着七八种采来的草药,叶片、根茎、果实形态各异,空气中弥漫着混杂的草木气息。
“昨日你已见识了‘椒’的形态,”岐伯拿起一株结着小红果的灌木枝条,果实上还沾着晨露,“今日,我们从‘味’入手,这是识药的另一把钥匙。”他将枝条递到轩辕面前,“你先尝尝这椒果的粉末。”
轩辕从腰间解下石臼,取了三枚椒果放进去,用石杵细细研磨。果皮被压碎时,一股强烈的辛辣气味立刻窜了出来,呛得他忍不住打了个喷嚏。站在一旁的追风也警觉地竖起耳朵,往后退了两步,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呜咽声。
“这气味便带着‘辛’性的征兆。”岐伯笑道,“你捻一点粉末尝尝,注意,只需舌尖沾少许。”
轩辕依言捻起一点棕红色的粉末,小心翼翼地碰了碰舌尖。刹那间,一股灼热感从舌尖炸开,像有一小团火在口腔里燃烧,紧接着,这股热流顺着喉咙往下窜,穿过胸腔,竟一路蔓延到四肢百骸。不过片刻功夫,他的额头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连后背的麻布衣衫都微微发潮。
“如何?”岐伯看着他的反应,眼神里带着期许。
轩辕咂了咂嘴,舌尖的灼痛感还未消退,却觉得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来,连日赶路的疲惫似乎也消散了些。“辛辣无比,”他如实说道,“但吞下后,身子里像有暖流在走,很舒服。”
“这便是‘辛’味的特性。”岐伯蹲下身,指着地上的草药一一介绍,“辛味药多有发散、行气之效,如这椒果,寻常调味时放少许,能驱散体内的寒气;若是受了风寒,头痛身重,用辛味药煎汤喝,能让人出汗,把寒气随汗排出去。”
他拿起另一株叶片细长、边缘带锯齿的草药,茎叶间开着淡紫色的小花:“这是‘荆芥’,你闻闻。”
轩辕凑近闻了闻,一股清凉中带着微辛的气味钻入鼻腔,不像椒果那般浓烈,却同样能让人精神一振。“也有辛味,但更清透些。”
“不错。”岐伯点头,“辛味也有强弱之分。椒果之辛偏温热,荆芥之辛偏清凉,但其‘发散’的本性是相通的。比如有人伤风感冒,若是怕冷无汗,用椒果配伍;若是发热头痛,用荆芥更宜,这便是同味异用的道理。”
轩辕若有所思地看着石臼里的椒粉:“昨日在神农部落,您说椒可‘温中散寒’,今日尝过其味,才真正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那灼热感,想必就是‘散寒’的力量。”
“正是如此。”岐伯拿起一块平滑的石板,用石笔蘸着草木汁写下一个“辛”字,“五味之中,‘辛’为首位,因其能开能散,如春日破冰,能让郁结的气血流通起来。你记着,凡辛味药,多能治‘郁’‘滞’之症——气郁则胀痛,血滞则瘀阻,寒凝则疼痛,都可用辛味药疏通。”
他忽然话锋一转,神情变得严肃:“但辛味药如烈火,用得不当便会伤津耗气。你方才只尝了少许便出汗,若是多吃,怕是要口干舌燥、心慌乏力了。”岐伯从背篓里取出一个水囊,递给轩辕,“喝点水簌簌口,我们再试一味。”
轩辕喝了两口山泉水,口腔里的灼痛感渐渐平息,但那股暖意仍在四肢萦绕。他看着石板上的“辛”字,忽然想起部落里那位常年咳嗽的老妪,她总说胸口发闷,像堵着一团东西,莫非就是岐伯说的“气郁”?若是用辛味药帮她疏通,会不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