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21章 重返岐山,再求教诲

第121章 重返岐山,再求教诲(2 / 2)

轩辕默然。他知道生长环境影响药性,却从未想过“为何”。

“天地有阴阳,草木有性情。”岐伯将苍术放回架上,缓缓道,“向阳者多阳刚,能散寒;背阴者多阴柔,能清热。辛味属阳,故能发散;苦味属阴,故能沉降。这便是‘所以然’。”

他走到木架前,取下一个贴着“黄芪”标签的陶罐,倒出几粒淡黄色的种子:“就说你困惑的箭伤愈合,有人气虚,血行无力,再好的清创药也难收口,需加这黄芪补气,方能助肉生长。人有强弱,药有偏性,配伍如调阴阳,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轩辕的手指在案上的经络图上轻轻点着,那些曾经看不懂的符号,此刻仿佛活了过来。他想起母亲附宝的肺虚之症,用润肺草药时加了些温补的生姜,效果果然更好——这不就是师父说的“调阴阳”吗?

“那腐虫……”

“腐虫喜湿恶燥,春夏阳气升发,湿地郁热,正好滋生。”岐伯打断他,语气平淡却字字清晰,“你用石灰驱之,是借阳燥克阴湿;用苍耳敷之,是取其辛散之性,破虫毒之郁。看似两法,实则一理。”

轩辕只觉脑中轰然一声,像是有层窗户纸被捅破了。他之前治病,靠的是经验与记忆,如今听岐伯一讲,才明白这些法子背后藏着共通的道理——顺应天地阴阳,调和人体偏性。

“弟子明白了。”他起身再拜,这次腰弯得更低,“医庐不仅要教‘如何治病’,更要讲‘为何这样治’。”

岐伯颔首,将那卷经络图卷起来,递给他:“这是我近年补全的《经络考》,你拿去看。还有,”他从里屋取出一个更陈旧的木箱,打开时,里面竟是十几卷竹简,“这些是我早年记下的《药性辨》,从阴阳五行讲到五味归经,你若能参透,便知‘所以然’并非难事。”

轩辕接过木箱,入手沉重,不仅是竹简的重量,更是其中承载的智慧。他忽然想起当年在山洞里临摹石刻时,指尖那阵奇异的麻感——或许那时,这阴阳之理就已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师父,医庐建成后,弟子想请您去讲讲经络之学。”

岐伯望着窗外,终南山的云雾正慢慢散去,露出青黑色的山脊。“等你把这《药性辨》讲给弟子们听明白,我再去。”他转过身,目光落在追风身上,老狼正趴在门边打盹,“它倒是比你沉稳。”

轩辕笑了,连日来的焦虑一扫而空。他知道,这次回来,不仅是为了求答案,更是为了找到传承医道的根基。这根基,不在草药的多少,不在医案的厚薄,而在这看似简单的“阴阳”二字里。

三日后,轩辕辞别岐伯。临行前,岐伯将那株石缝里采的苍术给他带上:“医道如登山,每一步都要踩实。你要建医庐,先让弟子们明白‘阴阳’二字,再谈其他。”

轩辕将苍术小心地收进行囊,与《药性辨》放在一起。追风跟在他身后,步伐轻快了许多。下山的路依旧崎岖,但他每一步都走得笃定——他知道,医庐的石基该如何奠基了。

那么,带着《药性辨》与《经络考》回到联盟的轩辕,会如何向弟子们讲解“阴阳”之理?在筹建医庐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因观念不同引发的阻碍?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