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21章 重返岐山,再求教诲

第121章 重返岐山,再求教诲(1 / 2)

第121章:重返岐山,再求教诲

晨曦穿透终南山的薄雾,将岐伯的药庐笼罩在一片淡金色的光晕里。轩辕站在药庐前的青石板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中那卷沉甸甸的竹简——里面是他这些时日整理的医案,从神农部落的沼泽腐虫病,到联盟士兵的箭伤感染,密密麻麻记了三十余则。身后,追风不安地用鼻尖蹭着他的衣角,似是察觉到主人心中的忐忑。

“进来吧。”药庐的木门“吱呀”一声开了,岐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麻布长衫,手里还拿着一株刚采来的苍术,叶片上的露珠顺着纹路滚落,在门槛边晕开一小片湿痕。他的眼神依旧清亮,扫过轩辕风尘仆仆的身影时,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轩辕喉头微动,躬身行礼:“师父,弟子回来了。”这声“师父”唤得自然,比当年辞行时的“先生”多了几分亲近与敬重。

岐伯侧身让他进屋,药庐里弥漫着熟悉的药香,比记忆中更浓郁些。靠墙的木架上摆满了陶罐,标签上的字迹是新添的,想来这几年又收了不少新药。屋中央的石案上,摊着一幅尚未完成的经络图,线条比山洞石刻上的更精细,旁侧还标注着细小的符号。

“坐。”岐伯指了指石案旁的蒲团,自己则将苍术挂在屋檐下的横杆上,“看你这样子,不是来叙旧的。”

轩辕在蒲团上坐下,将怀中的竹简小心地放在案上,推到岐伯面前:“弟子筹建医庐,想让联盟的子弟都能学些医道,可越整理医案,越觉自己所学浅薄。就说那沼泽腐虫病,弟子虽用苍耳、苦参治好了表症,却不知这腐虫为何偏在春夏滋生?还有战场上的箭伤,为何同样的清创之法,有人七日愈合,有人却总流脓水?”

他一口气问了十几个问题,语速越来越快,额角渗出细汗。这些疑惑在筹建医庐时愈发清晰——他教弟子辨识草药,却讲不清“为何苍耳能解毒”;他让众人学习隔离之法,却道不明“为何洁净能防瘟疫”。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传承,终究是空中楼阁。

岐伯拿起竹简,没有翻看,反而指着石案上的经络图:“你看这‘手太阴肺经’,从胸口贯到指尖,与你山洞里见的石刻比,少了哪几处拐点?”

轩辕一怔,凝神细看。图中从“中府”到“少商”的线条流畅,确实比石刻少了两处突兀的折角。他忽然想起当年在山洞临摹时,总觉得那两处拐点生硬,如今对照岐伯的图,才恍然:“是……是腋下与肘部的两处?弟子当年以为是刻工失误。”

“非也。”岐伯取过石笔,在拐点处各点了一点,“人体经络如流水,遇阻则弯,遇空则畅。石刻是古法,把气血在骨缝处的滞涩也画了出来,而这图是给初学者看的,需先明其主干,再究细节。”他放下石笔,目光落在轩辕脸上,“学医如观水,先见江河奔涌,再察支流曲直。你如今遇到的困惑,不是学得少,是钻得还不够深。”

轩辕心头一震,想起筹建医庐时,阿木曾问他:“先生,为何麻黄能发汗?”他当时只说“此物性烈”,现在想来,这和“石刻有拐点”的回答又有何异?

“师父,弟子想知道‘所以然’。”轩辕抬头时,眼神亮得惊人,“为何辛味能发散?为何苦寒能清热?为何同样的药,对这人有效,对那人却无用?”

岐伯拿起那株刚挂好的苍术,递到他面前:“你闻。”

轩辕依言深吸,一股辛辣中带着微苦的气味钻入鼻腔,刺激得鼻尖发痒。“这气味……比寻常苍术烈些。”

“此株长在向阳的石缝里,受了三年风霜,”岐伯道,“同是苍术,长在阴沟里的气味淡,只能祛湿;长在石缝里的气味烈,还能散寒。你说,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