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91章 辨识脉象,初窥门径

第91章 辨识脉象,初窥门径(1 / 2)

第91章:辨识脉象,初窥门径

晨光透过药庐的木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岐伯坐在草席上,手腕轻搭在竹制的脉枕上,神情平和地看着轩辕:“今日开始,你要学切脉。这脉象,如同山间的溪流,有时湍急,有时平缓,有时深邃,有时浅显,需用心体会方能辨其奥秘。”

轩辕屏住呼吸,眼神专注地看着岐伯的手腕。他早已听说,脉象是窥探人体内部状况的窗口,医者通过手指感知脉搏的跳动,便能知晓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深浅。可当岐伯示意他伸手尝试时,他的指尖却有些发颤。

“莫慌。”岐伯的声音带着安抚的力量,“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轻轻按在寸、关、尺三个部位。力道要由轻至重,先浮取,再中取,最后沉取,感受不同层面的脉动。”

轩辕依言将手指放在岐伯的腕上,指尖传来清晰的跳动。那跳动规律而有力,像春日里稳健擂动的鼓点,每一次起伏都带着沉稳的节奏。他忍不住屏住呼吸,生怕自己的气息扰乱了这微妙的感知。

“说说看,你感受到了什么?”岐伯问道,目光中带着期许。

轩辕眉头微蹙,仔细回味着指尖的触感:“像是……像是清晨的山涧流水,不急不缓,每一次涌动都很均匀,带着一种……一种充盈的力道。”

岐伯微微颔首:“这是平脉,常人如此,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你再试试这个。”他说着,从药篓里取出一株干枯的草药,递给轩辕,“这是‘枯桑’,性寒凉,你含一片在舌下,片刻后再感受。”

轩辕依言将枯桑放入口中,一股清苦的凉意顺着舌尖蔓延开,很快便渗入喉咙。不过片刻,他再将手指搭在岐伯腕上,竟发现那原本稳健的脉象似乎变得略快了些,力道也轻了几分,像是被寒风拂过的水面,泛起了细碎的涟漪。

“此刻的脉象,是不是多了几分浮滑?”岐伯问道。

“是!”轩辕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就像水流遇到了小石子,稍微变了方向,跳动也比刚才急了些。”

“这便是寒邪初侵之象。”岐伯解释道,“枯桑性寒,入体后会短暂扰动气血,脉象便会随之变化。医者诊脉,便是要从这细微的变化中,推断出体内正邪的消长。”他顿了顿,又道,“你再自己感受一下自身的脉象,对比看看。”

轩辕连忙将手指搭在自己的腕上,指尖传来的跳动比岐伯刚才的平脉稍显急促,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气劲,像是夏日里奔腾的溪流,充满了活力。他心中一动,原来不同人的脉象竟有如此明显的差别。

接下来的几日,轩辕便整日沉浸在对脉象的揣摩中。他先是反复在岐伯和自己身上练习,感受不同状态下脉象的变化——晨起时的平和、劳作后的急促、进食后的饱满、饥饿时的微弱……每一种变化都让他觉得新奇又深奥。

可当岐伯带他去见第一位病人时,他才发现自己所学不过是皮毛。那是一位常年咳嗽的老翁,面色苍白,气息短促。轩辕按照岐伯所教,将手指轻搭在老翁腕上,却只感受到一片微弱而散乱的跳动,像是即将干涸的池塘里,断断续续泛起的水泡。

“这……这是什么脉象?”轩辕抬头看向岐伯,眼神中带着困惑。他明明记住了岐伯所说的“浮沉迟数”,可面对这复杂的脉象,却全然不知该如何归类。

岐伯示意他让开,自己为老翁诊脉,片刻后说道:“此为虚脉,气血亏虚,肺阴不足。你看他咳嗽日久,耗伤肺气,脉象便会如此微弱无力。”他看向轩辕,“诊脉不仅要靠手指的触感,还要结合病人的神色、气息、症状,方能全面判断。”

轩辕默默点头,将老翁的症状与脉象记在心里。他发现,自己之前只是机械地记忆脉象的特点,却忽略了病症与脉象之间的关联,难怪会手足无措。

接下来的日子,岐伯开始让轩辕接触更多的病人。有腹痛难忍的农妇,其脉象沉而有力,像是被巨石压住的暗流,汹涌却难以显现;有高热不退的孩童,脉象浮而急促,如同烧开的沸水,躁动不安;还有心悸失眠的猎手,脉象细而紊乱,像是风中摇摆的芦苇,毫无定数。

轩辕每天都把病人的脉象和症状一一记录在竹简上,晚上便在灯下反复揣摩。可越是深入学习,他越觉得迷茫。有时两个症状相似的病人,脉象却截然不同;有时脉象相近,病因却大相径庭。他常常对着竹简上的记录苦思冥想,直到深夜仍毫无头绪。

这日傍晚,轩辕又因一个疑难脉象而愁眉不展。那是一位中年妇人,时而畏寒,时而发热,脉象时快时慢,毫无规律可言。他翻遍了自己记录的竹简,却找不到相似的案例,不由得有些沮丧。

岐伯见他愁容满面,便带着他来到药庐外的小溪边。此时正是傍晚,溪水因白日的日晒而变得温暖,水流平缓,波光粼粼。岐伯指着溪水道:“你看这溪水,此刻是不是很平和?”

轩辕点头:“是,像极了平脉。”

“那你再看那边。”岐伯指向溪流上游,那里有几块巨石横亘在水中,水流撞击在石头上,激起层层浪花,流速也明显加快,“那里的水流,是不是像极了实脉?”

“确实!”轩辕眼前一亮,“湍急而有力,和那腹痛农妇的脉象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