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90章 药庐拜师,首学望闻

第90章 药庐拜师,首学望闻(2 / 2)

“这是刚才那泄泻汉子的排泄物。”岐伯的语气很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闻起来酸腐,说明他肠胃有热,是湿热导致的泄泻。若是排泄物腥冷无臭,那便是虚寒引起的,治法又大不相同。”

轩辕的脸一下子红了。在部落里,谁会去闻这些东西?他只觉得有些难为情,但看着岐伯坦然的神色,又默默记下:湿热泄泻,排泄物酸腐;虚寒泄泻,腥冷无臭。

“‘望’与‘闻’,是医者的眼睛和耳朵。”岐伯走到药庐中央,目光扫过那些或躺或坐的病患,“病人不会说话,或者说不明白,你就得靠自己看,靠自己听。看出他的面色变化,听出他的声音异常,才能找到病症的根源。”

接下来的几天,轩辕开始了枯燥却充满趣味的学习。每天天不亮,他就跟着岐伯去药圃劳作。岐伯教他辨认草药的生长状态:叶片发黄,可能是缺水;茎秆倒伏,或许是得了虫害;花朵过早凋谢,大概率是土壤肥力不足。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和草药的药效息息相关。

白天,他就在药庐里观察病患。岐伯让他给每个病患做记录:张三,面色潮红,呼吸粗重,咳嗽时声音洪亮,咳出的痰发黄——岐伯说这是肺热;李四,面色苍白,说话声音低微,稍微动一下就气喘吁吁——这是气虚。轩辕拿着石笔,蹲在每个病患身边,一边看,一边听,一边记,常常忘了时间,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才想起还没吃午饭。

有一次,一个孩童被母亲抱来求医。孩童浑身滚烫,哭闹不止,嘴唇却红得像熟透的樱桃。轩辕按照岐伯教的方法,仔细观察:孩童的脸蛋红扑扑的,不像常人那样均匀,而是一块深一块浅,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呼吸时胸口起伏得厉害,呼出的气带着一股热烘烘的味道。

“这孩子是怎么了?”轩辕忍不住问那母亲。

“从昨天开始就发烧,一直哭,喂他东西也不吃。”母亲的声音里满是焦虑,眼圈红红的。

轩辕想起岐伯说过的“肺热”症状,觉得这孩童很像,便试着说:“他是不是咳嗽?痰是黄色的?”

母亲愣了一下,连连点头:“是啊是啊,你怎么知道?刚才咳的时候,我看见痰是黄的!”

这时,岐伯走了过来,摸了摸孩童的额头,又听了听他的呼吸,对轩辕说:“你看得不错。这孩子是外感风热,邪入肺经。”他转头对孩童母亲说,“去采些金银花和连翘来,我给孩子熬药。”

轩辕看着岐伯熟练地配药、加水、生火,心里一阵激动。原来,自己真的能从“望”与“闻”中看出些门道了!

但挫败也来得很快。有一天,一个老者来求医,说自己腹痛。轩辕观察了半天,老者面色发青,嘴唇发紫,说话声音微弱,他觉得像是虚寒引起的。可岐伯看过之后,却说这是气滞血瘀,是实症,开的药和虚寒症完全不同。

“为何我看走眼了?”轩辕不解地问,心里有些沮丧。

岐伯指着老者的舌苔——那舌苔又厚又腻,颜色发暗。“你只看了面色和声音,却没看舌苔。虚寒症的舌苔是淡白的,而他的舌苔厚腻发暗,说明体内有瘀堵,是实症。”他拍了拍轩辕的肩膀,“‘望’要全面,不能只看一处。就像看草药,不能只看叶子,忘了根茎。”

轩辕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记录,发现果然没写舌苔的情况。他暗暗下决心,以后观察一定要更仔细。

晚上,药庐里点起了松明火把,跳动的火光映在墙壁上,将那些挂着的草药影子拉得长长的。轩辕坐在石桌旁,整理白天的记录。他把每个病患的症状分类,和岐伯的诊断对照,找出自己的错误。有时,他会拿出从山洞里带出来的石刻草图,摊在桌上,和病患的症状对照。他发现,石刻上那些类似经络的线条,似乎和人体的疼痛部位有关联——比如一个腰痛的病患,石刻上对应腰部的线条就特别清晰。

“这些图,你看得懂吗?”岐伯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

轩辕吓了一跳,赶紧把草图收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看不懂,只是觉得奇怪。”

岐伯却笑了:“不懂就多看,多想。医道和天道、地道是相通的,山川有脉络,人体也有经络。这些图,或许以后能帮到你。”

轩辕抬起头,看着岐伯眼中的深意,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冲动。他觉得自己学到的不仅仅是看病的本事,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从细微处见真章,从表象中寻根源。

夜深了,药庐里的病患大多睡熟了,只有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和呻吟声。轩辕躺在自己的草铺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心里却异常平静。他想起了自己的部落,想起了母亲附宝,想起了那些因为疾病而逝去的族人。他握紧了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岐伯的医术,将来回去,让族人少受病痛之苦。

只是,他并不知道,“望闻问切”中的“望”与“闻”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的“问”与“切”,尤其是那神秘的脉象,将会给他带来更大的挑战。而药庐之外的终南山深处,似乎还藏着更多关于医道的秘密,正等着他去发现。

想知道轩辕能否顺利掌握“问”与“切”的精髓?终南山深处又藏着怎样的秘密?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