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从濮阳城壕里升起,像一层薄薄的白纱,拖在地面上。
营门鼓未响,军士的呼吸和马匹的鼻息先在雾里碰到一起,凝成节律。
郭嘉在灯下收了昨夜的墨——那是他反复推敲后的八个字,写得极细,也写得极重:唯一的解药:天子龙气。墨还未干,他又回笔在“唯一”上轻轻加了一刀,像是给自己下的死命令:此事无二途。
他阖上眼,像把一扇门关好,再开。心口处的“鳞”安静着,安静得不像敌人。昨夜他试过火炼、冷养、引流三策,煞气肯伏,但始终在门槛后吐息;它不狂,却也不降。要让它承认“法”,不是靠刀,也不是靠药石,而是靠一种比刀更硬、比药更长的东西——秩序。两千年积累的人心向心,落在一人之身,叫天子;由此生出的正统之“秩”,叫龙气。若以天子为引、以郊祀为法、以国都为阵,将“窃龙”补为“归龙”,让煞气在“礼”的门里走上一遭,它才会低头,这才叫“药”。
他起身出帐,营外的雾还未散。荀彧和程昱已在门口等他,二人俱是夜未眠的样子。荀彧道:“奉孝昨日说‘书才刚起笔’,今日……可愿更具体一些?”郭嘉点头:“愿具体,且须具体。”他望向曹操的主帐——那帷幕在晨风里微微起伏,如一只将醒的兽。他知道,今天这番话,不只是为他一身之病,更是为兖州的下一步棋。曹操负手出帐,笑意不显,只给他一个“把话写成骨”的空。郭嘉收一口气道:“新的兖州,不止一城,要四柱:法、仓、水、兵……不过此刻,我当先言一件在四柱之上之事。”
曹操眉一挑:“在四柱之上?”
“在四柱之前。”郭嘉正色,“主公,臣身中‘龙煞’,可驭、难解。惟有一法可解:以天子龙气为药,引礼入体,借正统之秩,熄此残毒。”他把“药”字咬得很轻,像怕惊到谁。营中风声一止,几缕马鬃在半空悬了片刻。荀彧目光深处闪过一线惊意,继而安稳地落下:“奉孝以己身做证,言天子为药。若此法不止能解你一身之毒,且能为兖州立一座‘阵’,则此药,或可救的不止一人。”(本卷此前“天子为药”的目标设立,已在纲要中确立。)
程昱拱手道:“然则‘药’在何处?长安狼烟未歇,洛阳成墟,天子左右三辅争夺,今又被群盗裹挟。此药,如何取之?”郭嘉沉声道:“先不言‘取’,先言‘容’。药入体需容器,先在兖州立‘礼之器’、‘水之器’、‘仓之器’与‘兵之器’,使其能承正气而不漏。法在白榜,仓在窑与井,水在沟渠,兵在心与手。器成,再迎药。”
曹操点头,手指在腰间甲片上弹了下,发出一声短促的金石声。他忽然侧过身:“先立器,后迎药——此说,我听得舒服。”话锋一转,“可‘迎药’三字,说来轻巧。世人只传‘挟天子以令诸侯’,孤却不愿‘挟’。奉孝,你要孤做的,是‘迎’,不是‘拿’。”
郭嘉应声:“正是。‘挟’,是掠,是短利;‘迎’,是礼,是长久。迎者,先礼其身,再正其堂,然后国之‘气’可循礼而归,非兵可断、非术可巧。”荀彧低声道:“先立礼,后护驾;先立城,后迁都。序若倒,则名先污。”他把“序”字压得极稳。
曹操忽而笑了笑:“如此,孤便先把‘器’诸司立起。四柱以州之名起之,兵不战时耕,民有余力亦耕,沟渠先开,井水先到,白榜书就,春前施行。”郭嘉拱手:“谢主公。”话音未落,他太阳穴里忽然一紧——那是“代价”的第一道刻痕,轻微头痛随后是短暂耳鸣,像有人用无形的手指在他的耳鼓上轻敲两下。他抬眼,神色如常,只把那一丝眩晕压进呼吸里。——他暗暗记下,今日此刻,宜列入“代价台账”,刻度为“一级”。(作家建议中所指的“代价台账”,此处开始建立。)
“器要试。”曹操道,“迎药未至,先看‘器’可否存气。今日午后,出城东二里社稷旧祠,行一场小礼。文若,你草定仪程,不用大观,只求准确。子桓,备鼓钟与律管,黄门、典农、县工各择十人;文姬……”他说到这里顿了顿,笑意略收,“请蔡娘子来一观,听听风。”荀彧领命而去。程昱在旁补一句:“先行‘耤田’小礼,再试‘祭社’;以小正大,循序而进。”郭嘉侧目,向程昱点了点头。
午后,雾散成碎光,旧祠外的荒地露出耒痕。祠门半毁,门枋上的字还在,灰里透黑。县工把新立的短木柱按八方埋稳,律管与鼓钟摆在正东,钟面蒙着薄洁布。蔡文姬一身素衣,指上缠着新换的白纱。她抬眼见郭嘉,轻轻一礼,声音极轻:“昨夜断弦,今日不必琴,只以律定气。”(上一章“焦尾琴断,北方来信”的余波仍在,她以身受其损,不用琴音,以免“全知化”。)
“鼓三击,管一引。”荀彧执简,先清场,再宣礼。鼓声如三口短叹,管声起处偏冷,旋即被第二支短管纠正。黄门执耒,踏出田畦第一步,县工低声报方位——东南三步,转九十度,再进五步,回到中枢。看似庄严的繁琐,其实每一步都对应着律与方的耦合;礼法不是装饰,是将看不见的东西牵到地上来。蔡文姬在一旁极慢地点头,待第三次回中时,她抬手,食指在空中轻敲一下——那一敲,像落在郭嘉锁骨下的鳞上。
瞬间,黑红的丝像潮水退了一寸。不是大退,只是一寸。那一寸之间,胸腔里的气息从“兵荒马乱”改成“秩序行军”。郭嘉闭眼,额头微汗。他知道这不是“药”,只是“器”的一次校准——礼让煞气知道了“门”在何处。蔡文姬的指尖却被这一下震得一麻,她轻轻吸气,唇白了些许。她收指,对荀彧道:“再走一次,‘耤田’改‘左旋’,看是否更稳。”荀彧当即改令。第二次回中,郭嘉体内的“乱丝”又退了半寸,随后报复般在颅内轻轻弹了一下,眼前一瞬黑;他稳住,放缓呼吸,把黑意压回去。这一次,他在心里给“代价台账”记上了“二级”。
礼毕,云影在地上动了几步,就停住不动,像听懂了吩咐。曹操走近,伸手在郭嘉肩上拍了一下,力道不重:“可撑?”
“可撑。”郭嘉道。他眼里的光亮了少许,却不容许自己露出半分贪喜,“器可容气,礼可导气,但都不是‘药’。药终在天子。”他把视线越过旧祠,越过城壕,像能看见许都废墟上的焦土与洛阳残垣。荀彧顺着他的视线道:“是故,迎驾之议,当先;迁都之备,当续。前议‘水网断面’与‘车驾线路’,须尽快成册,让‘为何非走、为何现在走’自证于图。”
“可。”曹操一字落地,“文若、程昱分两路:一为‘礼’,一为‘路’。礼由文若总其仪程,先在兖州诸县立‘小社’、‘小耤田’,以春耕为名行秩序之实;路由程昱总其后勤,合‘安保—粮道—车驾’为一册,河渠、水网并入,名曰《迎驾行图》。”他顿了顿,又转向郭嘉,“孤要你再说一遍:这药,真是‘唯一’?”
郭嘉直视他:“唯一。”他把这个字像钉子一样敲在每个人心里。
当日下午,程昱带人踏勘东门外至北闸的旧堤,县工把竹签一根根插在湿土里,标高、测距、记水脉。夏侯惇领人去看北闸,回来时拿着一根被水磨得发亮的旧闸木,笑骂:“这东西比我的眼还老!”曹操接过来看了看,转手递给县工:“换新;旧木留作样,把‘旧’和‘新’的差别写在白榜上,让百姓看见。”他忽而想起什么:“张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