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东廊更静。郭嘉独自把“阅风图”铺在案上。胸口那只手又往内抠了一下,他把疼意当作一阵风,风过,指下的图也动了一动。
他在图边空白处添了几笔,把“八风问灯”的台数减了一,改为“七问一空”。
荀彧来时,恰看见这笔:“为何留‘空’?”
“给城。”郭嘉道,“也给她。”
“她?”荀彧笑,“你倒像已认识她。”
“认识一个字。”郭嘉把缃书最后一行给他看。纸末,八字之后,又添一行小小的注:“若城为琴,弦须三处。一在心,一在风,一在……空。”空字旁有一点极淡的墨,像不小心落下,又像故意留下。
“故意。”荀彧看了很久,“好女子。”
“好女子。”郭嘉也笑,笑意未落,门外忽有急足。子烈进门,拱手:“‘回声井’又鸣。有几句不净的话,是冲着‘八风问灯’来的——说‘以灯惑众,以女乱政’。”
“井吃了?”郭嘉问。
“吃了。”子烈答,“未出三句。”
“谁抛的?”
“市上小店伙计,嗓子尖,背后有人捅。他自己不知。”子烈顿了顿,“要不要动?”
“不动。”郭嘉把缃书轻轻盖住,“让灯自己回。明日早,‘八风问灯’前请一位老人,一位裁缝,一位农人,一位读书人,让他们各写一个‘愿’字。四个‘愿’,四个字,四样字。写完,叫读书人读两句书,叫裁缝剪一段衣,叫农人在‘暗秤’上过一担米,叫老人坐在灯下歇一歇。歇够了,市上的话就会自己死。”
“为什么?”子烈不明白。
“因为风看到人。”郭嘉道,“灯看到手。手稳了,嘴就不乱。”
子烈应诺退下。
——
夜里,太学南墙风小,灯影平。
焦尾覆绢。鸩站在灯后暗角,看灯不看人。她近来手更稳,影更薄,连风也难以托起她的衣角。她忽听见极微的一声“叮”。不是铃,是金属碰木的轻声。
她侧耳,声从“风梁”而来,是扣环滑过刻度的轻摩。她顺声望去,一个身影站在灯外,不向前,不远避。那人背很直,着淡青衣,袖口简净。
她没有遮面,却像把自己藏在了灯影之外,不为灯照,只让灯悄悄落在她的指背。
“可愿写字?”礼官上前递了笔。
她摇头,轻声:“我写过。”声音像风里的一点温,既不热,也不冷。礼官怔了怔,退开一步。她折身,只在灯下停了一息,便转身入人群。
鸩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倒也不追。她知道,城里今日多了一个会用“空”的人。她悄悄把袖中的一张小纸塞到“风梁”的刻度旁。纸上写一个字:安。她把字按得很轻,像给梁上盖了一层看不见的软。
——
子夜前后,丞相府里只留半盏灯。
郭嘉把缃书压在“阅风图”的角上,侧身靠椅。
胸中的“龙煞”像久不咳的风,藏在肺叶边缘,时不时伸出一指,又缩回去。他不去追,只在那根看不见的弦抖的时候,让自己数三息,息短,息长,息平。
“子奉。”曹操的脚步来了又轻,像怕把灯吹灭。他在案前停住,指背轻敲桌沿,看了一眼那只木雀,“这雀,是她送的?”
“应是。”郭嘉笑,“风袋做得好。她懂‘风’,也懂人。”他顿了顿,“丞相,此女不纳。纳之,荆州必警;不纳,荆州不疑。她在荆州,我们在许都,各在各的‘空’里。空拉开,线才好走。”
“我不纳人,只纳术。”曹操也笑,“明日账出,‘八风问灯’立,便再加一条木牌:‘愿在何处?——在手上。’手不稳,字写不好,秤挑不齐,灯也会抖。”
“再加一条。”郭嘉道,“‘祖在何处?——在门外。’在门外,便不进灯里扰。”
“好。”曹操点头,忽然指着图上一个小小的圆问,“这处为何空着?”
“给她。”郭嘉答,“她若有意,便在荆州立一处‘女工之台’,台不写名,台不问礼,只问风。风南来北往,带着‘愿’之影过江,过道,过驿站。我们不用收,只要听。听到某一日,风自己会回来。”
曹操长长地“嗯”了一声:“好个‘风’。”
他抬手把郭嘉肩头按了按,像按在一只将要横冲直撞的兽背上,却不压,只让它知道自己被看见。
“去睡。”他说。
“稍。”郭嘉笑,仍用天子那一字。他合上眼之前,手在案上一摸,把那只木雀挪近了“阅风图”的“空”。木雀不动,却像靠在了一阵软风上。
——
翌日卯时,太学南墙前立了小小的台——“八风问灯”。
灯未问,人已聚。礼官将四人请至灯下:一位腰驼的老人、一位手巧的裁缝、一位挑担的农人、一位衣袖带墨的读书人。四人各写“愿”。四个字四种笔。
老人的“愿”有点颤,却很直;裁缝的“愿”收针一般利落;农人的“愿”重在底,厚;读书人的“愿”在中锋,干净。
写毕,裁缝剪了一段衣边,剪口齐,灯影也齐;农人挑过“暗秤”,秤臂不喊,红漆露得适寸;读书人朗朗两句《礼》,风从字里过,灯影先伸后回;老人坐在“愿灯”下歇了一歇,歇够了,笑,说“我写了一辈子名字,今日这‘愿’字写得心安。”
“以灯惑众,以女乱政”的流言没有再起。市署“回声井”还想吃两口,鼓声却只回了一个“嗯”,像有人在井里打了个哈欠,睡了。
午前,城北的风轻易不过。八风之台上,“东风条”最动。台下那个穿淡青衣的身影又来了一次,站在灯外半步,目光从“愿灯”掠过却不停。
她在灯影旁停了两息,转身时,正对上鸩的目。二人皆未言。她把一包细细的针线放在“风梁”旁,针头收得很细,线头绾成小环。针包上绣一个细细的“月”。
鸩把针包收起,回身入影。她知道,地图上的那个小小的空,已经有人来轻轻按了一指。
——
黄昏前,卫峥把第三日的账册再晒一次。
太学经籍重修、四门修缮、仓外赈济,三册并列。人围着看,年轻的字、老人的字、快字、慢字,都在上面落了印。印只有一个“愿”。
郭嘉站在远处,不近不远。胸口那只手又掐了一下,他不躲。
痛像一阵风从骨缝里钻进去,又从背后出来。他在这阵风里听见了一个声音——不是鼓,不是弦,是一只细细的木雀在图纸上落下时的那一点“叮”。
他笑了一下,低声道:“月英,谢你。”
他没有把“谢”写成字,也没有把“月英”说给人听。
他只是把“九府工图”的角一折,折出一道细细的“空”,然后将这张图塞进许都的骨里——让它在骨里呼吸,在风里呼吸,在灯与人的影子之间呼吸。
——
入夜,城灯如常。太学南墙第三盏灯定定地跳了三下,又稳住。
焦尾覆绢,缺弦仍不接。
郭嘉在小院,坐在半盏灯下,把那只木雀放在案边。他把“阅风图”的“空”空着。空,不是缺;空,是留。
留给风,留给人,也留给荆州有女,名曰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