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像一层细密的帘,终于停了。
先是变薄,再是收线,最后只在屋檐下垂落一粒一粒的冷。下邳城的瓦脊冒出白气,像人打完一场硬仗后吐出的长吁。
街巷里的水顺着石缝慢慢退去,露出被豆糠“吃死”又渐渐放软的石面,脚印一个个浮出来,深浅不一,仿佛记载了每个人昨夜经历的“快”与“慢”。
鼓台的帘被人掀起又搭好。
郭嘉立在鼓钉边,袖口束得极紧,指腹轻轻点了三下,像在确认城的脉还稳。他没有说“胜”,也没有说“终”,他说:“先收章。”两个字不响,却把台下所有紧绷的肩同一时间放下一寸。
荀彧把铃横在掌心,铃不响,心响。他把“断声”的薄纸重新贴牢:一声止,两声退,三声合。
旧令仍是旧令,今日只添一行很小的字——“越线者,记名;立功者,登簿”。法先立,术藏之。人看见的是清楚的规矩,看不见的是规矩里面留给人心的路。
许褚领了第一道令,带人把城河两侧的梁木从卡口里取下,按编号抬回;典韦把盾车再拖回女墙下,擦干楯面,楯背的皮带收紧一格。
夏侯惇站在墙阴里,照例练了两遍“怕”的表情,练到第三遍才笑,自己把笑按平;曹仁沿外环走了一圈,把他那条“腰带”又确认了一次,不急不慢,像把一张大网从四角收拢后在中央打一结。
城里,最先响起来的是木片与木片碰撞的声:民夫合力搬起被水泡软的门板,搭成临时的铺路;工匠敲开错位的窗棂,把卡死的闩卸下重安;挑水的汉子把井绳放长一寸,再看一眼井沿,指背抠过昨夜留下的水锈,灰与糠已经被雨冲淡,他便把手在裤腿上擦干。
酒肆老板娘把“清道”两字重新压在盐袋上,封口扎紧,她抬头看天,觉得今天天是白的,于是第一句念的是“谢天”,第二句才念到“谢军师”。
——
“开城务。”
荀彧下令的时候,铃仍不响。
吏员沿街而下,白榜撤尽,换上青榜。青榜第一件,安民;第二件,复市;第三件,止戈。青榜上字不多,句子短,笔画干净。读榜的小吏在坊口放下喇叭,抬头吸一口气,对着不识字的老人念给他们听,念到“歇市三日后重开,税减半”,台下老人就点头,背篓里的空罐子咯啦咯啦响。念到“军法不入民宅,无索无扰”,几个蹲在门槛上的汉子嘴角松了一寸。
念到“十年军饷代养死士之家”,门内忽然传来一声压得很轻的啜泣——那是张遥的妻。
郭嘉从巷口经过,脚步没停。他只侧了一下目光,像替某个名字点了一个头。他在心里默了一句:欠你的,我记着。他不进门,也不去敲门。他知道“盛宴”开始之前,先得把欠人心的这碗清水亲手端上。
程昱来报仓籍。昨夜“水箭”过处,人心易散,仓里最容易乱。
他把三处仓的锁一把把交到郭嘉手里,又把钥匙按原样摆回木盘。郭嘉逐一看了一遍,问:“帐?”——“已清。”——“米?”——“未动。”
程昱笑:“人都忙着看水,看弩,看路。没空看米。”郭嘉也笑:“好。等会儿让他们一起看。”他要把“看不见的序”变成“看得见的粮”。看粮,是百姓的“盛宴”。
——
午前,雨彻底收住了边。
太阳被薄云挡了一层,光不烈,城却亮。
鼓台下,第一锅粥起了泡。不是军粥,是城粥。粥棚搭在市口,神臂弩的架子卸下来当横梁,楯板当桌,铠甲铺反当锅垫。锅里不放肉,放米、放绿豆、放盐,盐是昨夜从酒肆老板娘那里借来的半袋。
她自己站在棚下,看着蒸汽绕梁,头发一缕一缕往后贴。有人问她:“你不回去歇一歇?”她摇头:“我看着香。”
郭嘉在粥棚远处停了一下,袖口里轻轻咳了一声。
身边的荀彧偏眼看他,他摆手。荀彧便不再问,只把铃又横在掌心:“午后,赏与法,一起开。”郭嘉“嗯”了一声。赏,是面;法,是里。面里都要有人味,才叫“盛宴”。
“赏”的场子不设在府中,设在城隍庙前的空地。原来供桌搬出两步,桌上不摆香,摆的是簿册与符牌。曹操亲临,坐,不高不低,侧边留出两席:左席荀彧,右席程昱。郭嘉站在后侧,不言,像一把按住整张桌面的钉。
典韦先上,许褚随后,夏侯惇、曹仁再后。又从士伍里筛出十七人,立在队前,不整齐,也不齐步。他们的肩膀有窄有宽,手背有厚有薄,眼神里有光有暗。
曹操把符牌一块块递过去,轻轻从每个人掌心按一下:“辛苦了。”两个字。没有长话。只有把手按在掌心那一下,是实的。
按完符,程昱把“军功簿”合上,荀彧把“城功簿”摊开,念了三个名字:修桥的匠、背水的老婆婆、守井的少年。他们不上殿,就站在粥棚边。
荀彧道:“城中有功,记名。税减半,三月。”人群里一阵窸窣,像风从稻田里走过。
待到“法”的场子开的时候,铃仍不响。
军法吏朗声宣读三条:不许扰民、不许私取、不许趁乱行凶。然后只罚了两个。一个是磨刀过了线,一个是抢先喝第二碗粥。罚不重,罚在脸上。面子在众人前被轻轻擦了一下,擦得干净。这是“法”的面,留的是“法”的里。人群里没有嘘,只有点头。
郭嘉看着,心里松了一线。他知道,今日的“盛宴”,骨头是这个。
——
午后,俘虏押到城中空场。雨止,泥浅,脚印不再“咯”的一声拔不起来。
吕布被缚,高顺立楯不屈,张辽垂目。
陈宫走在他们最后,衣襟湿,眼神冷。
围观的人不多,不喧,像看着从戏台上下来的班子卸妆。他们记得昨夜的箭声、拍点与水,他们看见今天的锁链与湿泥,他们更想看明日的“路”。
曹操坐定,不张声势。
吕布站定,先是看一眼赤兔,马鼻端白气散了半缕,他的眼底也散了半缕。然后他抬头,笑了一下:“痛快。”两个字从牙缝里出来,干净。
曹操点头:“我记住了。”
然后他看向张辽:“子文可愿降?”
张辽抬眼,第一次直直看向案前:“愿尽力。”他话不多,声却沉。
曹操把符牌递到他掌心,手又按了一下。张辽垂头,像把一把刀从旧鞘里抽出来,收在怀里。
郭嘉在旁站着,目光落在张辽指节上那两道新裂的血口,心里把“辽”字写了一遍,又写了一遍。
陈宫上前。曹操抬手止住军吏:“陈公台前留座。”
陈宫微微一笑:“我站着。”他的眼睛越过曹操,落在郭嘉身上:“奉孝。”
郭嘉回礼:“陈先生。”
陈宫笑意更轻:“昨夜之水,弦拨得好。我自愧不如。”
郭嘉道:“各安本分。先生识见高,走了最远的路。”
陈宫摇头:“不。我走的是最短的路——从怀疑,到承认,再到不愿承认,最后……承认。”
他顿一顿,“你给我的不是‘败’,是‘次序’。聪明人最怕被次序牵着走,所以才要证明自己不被牵。可一旦证明,就更被牵。”
蔡瑁提议用旧例处死。
曹操沉沉一叹:“陈公,愿否转麾?”
陈宫只是拱手:“臣之所学,不合今日之军法。”
他回头,看了吕布一眼,目光像把刀最后一次擦净,“将军,欠你的体面,我尽力了。”
吕布没有答,只抬了抬下巴。
高顺忽然道:“军师可走。”
陈宫笑着摆手:“不用。”
他看向郭嘉,“你昨夜留命,不为仁,而为记。记人心,记‘斜’,记‘慢’,记‘不耐烦’。我看懂了,也晚了。”
郭嘉垂目:“先生看懂,人即未负。”陈宫拱手:“受教。”他不是叩头,是致意。再抬头时,眼神澄明,像雨洗净了一块石头的纹。
刑在城外,小巷不扰。
陈宫走得极直,像在一条看不见的线中间。
郭嘉没有去看。他站在粥棚后,掀起锅盖,看粥滚。蒸汽把他的眼睛一晃,像抹去了一道边。他在心里说:死者不可逆,名字可记。他转身,叫来录事:“张遥之家,按十年军饷付。账归城,不归军。”录事“喏”。
他再道:“陈宫葬,择高处,不糟践。立一小木牌,不书官名,只写字三:‘知与不知’。”录事再“喏”。他知道,某些事要做在纸上,某些事要做在心里。
——
“盛宴”,到了真正开席的时候。
不是杀人,也不是喝酒。是把人心摆在桌上,一碗一碗端给该吃的人。
第一道菜,叫“复市”。市正把摊位一格格画好,先卖盐,再卖米,再卖柴,再卖布,最后才是肉。牛马不宰,鸡鸭先出。城中练兵场的角落留给脚夫扛货,路口留给老人与孩子歇脚,粥棚移到市尾,吃完才能走。这叫“先吃再走,不吃不走”。
郭嘉站在看台边,看见背筐的人肩上的绳把皮肉勒出一条红道,手指按了一下,红道没有回色,他便招手让人换粗绳。他不爱看人疼,不是心软,是知道疼会让人记住错误的“味道”。“盛宴”里不能有错味。
第二道菜,叫“开仓”。程昱在仓前摆簿,簿上画四栏:老弱、妇孺、孤寡、军属。每一栏下两行字:粮几斗,盐几两。领粮的人按指印,不按名字。
有人问为什么,程昱说:“名字会有错,指印不。”此话说得笨,其实极妙。郭嘉从旁过,点了点头。笨话好,笨话稳。人心最怕滑不溜手。
第三道菜,叫“清税”。青榜上写着三字:“缓、减、停”。缓三月,减半税,停市税。边上又小字一行:“违者杖二十,吏犯加倍。”
这句话是荀彧写的,笔锋瘦而硬。他知道“盛宴”里,最要紧的是让厨房里的人不偷拿筷子。郭嘉看了,笑:“王道立,霸道才稳。”荀彧也笑:“盛宴要有人味,厨子更要有手味。”
第四道菜,叫“收人”。张辽入籍,旧部挑十人,安上新号。高顺拒降不屈,刑在军;其部散收,良者留,恶者去,去者给路费三日,送出城门给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