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烟草混合的提神气味,以及一种近乎凝固的专注。大屏幕上,定格着那个从复古市集监控中截取出来的、戴着鸭舌帽和口罩的瘦高模糊身影。这是目前“校园断指案”最清晰,也几乎是唯一的嫌疑人影像。
“妈的,裹得这么严实,脸都看不清,怎么找?”一个年轻刑警忍不住低声抱怨,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连续几天的高强度排查,大家都疲惫不堪。
“看不清脸,就看身形,看姿态,看习惯性动作!”老刑警赵雷敲了敲桌子,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技术队,把这小子的走路姿势、摆臂幅度、哪怕他挠了下耳朵,都给我提取出来,做 gait analysis(步态分析)!大数据库里给我筛!重点就是各高校的教职工、学生,还有周边混迹的那些有点艺术细胞的闲散人员!”
命令下达,技术部门再次投入到海量的视频分析和数据比对中。陈凯带领的部里支援团队也提供了算力支持,利用更先进的人体动态识别算法,对嫌疑人的步态特征进行建模和碰撞。
与此同时,对那关键的“蓝色纤维”的溯源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物证鉴定专家通过光谱分析和纤维截面形态比对,最终确认,这种宝蓝色的耐高温合成纤维,并非普通假发所用,而是主要用于制作动漫、游戏角色扮演(Cospy)中使用的高端定制假发,或者是某些特定舞台剧、特效化妆中使用的发套。
“Cospy?舞台剧?”这个结论让专案组精神一振,侦查范围瞬间缩小!
“查!中州市所有的动漫社团、Cospy团体、戏剧社团、以及提供相关服装道具租赁或定制的店铺!”赵雷立刻部署,“重点排查近期是否有符合嫌疑人身形特征的男性,购买或定制过宝蓝色的假发!还有,各高校的话剧社、动漫社,一个都不能放过!”
大量的警力被投入到这条新的线索上。侦查员们拿着模糊的嫌疑人截图和蓝色纤维的样本,走访了一家又一家的动漫店、戏服店、假发定制工作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走访到位于大学城附近的一家名为“幻形阁”的高端Cospy道具定制店时,店主的回忆给案件带来了转机。
“宝蓝色的假发?嗯……有点印象。”店主是个打扮很潮的年轻人,他翻看着电脑里的订单记录,“大概……一个多月前吧,有个男的来定做过一顶,要求很高,要那种在灯光下能有渐变效果的宝蓝色,发丝要足够坚韧,耐高温,说是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舞台剧演出。”
“还记得他长什么样吗?有登记信息吗?”侦查员急切地问。
“样子……记不太清了,他当时也戴着口罩。不过身形是挺瘦高的。登记信息嘛……”店主有些为难,“我们这行,很多客户都用化名或者昵称,他当时登记的名字叫……‘夜鸦’。”
“夜鸦?”侦查员记下了这个充满中二气息的代号,“付款方式呢?监控呢?”
“付的现金。店里的监控……保存期只有一个月,之前的都自动覆盖了。”店主无奈地摊摊手。
线索似乎又断了,但“夜鸦”这个代号和“舞台剧”这个方向被牢牢锁定。
警方立刻对中州市各高校的话剧社、动漫社进行了新一轮的、更具针对性的摸排,重点寻找ID或常用昵称为“夜鸦”,或者近期行为异常、可能使用过宝蓝色假发的瘦高男性成员。
就在排查进行时,技术队的步态分析也有了初步结果。经过大数据碰撞,嫌疑人的步态特征与中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林枫,匹配度达到了72%!虽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嫌疑度急剧上升!
“林枫?”赵雷看着调取出来的学籍档案:男,22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成绩中等,平时沉默寡言,是学校“极客社”和“动漫社”的成员。档案照片上的他戴着黑框眼镜,面容清秀,甚至有些腼腆,与残忍的断指凶手形象似乎相去甚远。
“查他!秘密调查!查他的宿舍,查他的电脑,查他的社交账号,查他近期行踪!尤其是案发时间段!”赵雷压下心中的激动,下令道。
侦查员化装成学生,混入理工大学,对林枫进行了外围调查。发现林枫在同学眼中是个“技术宅”,喜欢鼓捣机械和电脑,在动漫社里主要负责道具制作,手艺很好,但性格确实内向,不太合群。案发当晚,他声称自己在宿舍赶制一个动漫道具,有室友看到他确实在忙碌,但无法精确到具体时间段。
更重要的是,技术部门对林枫的网络活动进行了监控,发现他使用的一个加密社交小号,昵称正是——“夜鸦”!而且,在这个小号的私密相册里,发现了大量下载的、关于“龙锚”符号的图片资料,以及一些涉及黑暗、暴力美学的艺术作品!
“锁定他!”赵雷在看到这些证据后,几乎可以肯定,“申请搜查令和传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