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代号“寻钥”的任务文件夹,陆野回到了自己的临时办公室。门一关,外界的喧嚣与部委特有的庄重氛围被暂时隔绝。他没有立刻着手安排去鹭岛的行程,而是再次坐到了电脑前,并将张副部长给的那厚厚一叠资料重新摊开。
这一次,他的目标极其明确——不再是泛泛地寻找“感觉”,而是要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所有可能与“青铜匣”、“蟠螭纹”、乃至更宽泛的“特殊古代器物”失窃、走私、黑市交易相关的蛛丝马迹。
“系统,建立专项分析任务:目标,‘钥匙’及相关联历史文化符号。优先级:最高。”陆野在心中下达指令。
【指令已接收。分析任务“钥匙”已建立。正在重新深度扫描目标资料集……】
【正在链接【国家级案件督办权】数据库,交叉比对全国文物走私、盗窃、非法交易案件记录(近三十年)……】
【正在链接【全球情报网络介入】数据库,筛查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艺术品失窃数据库、主要国际拍卖行近五年相关品类交易记录、以及特定暗网论坛关键词(需消耗额外运算资源)……】
系统界面中央,那幅半透明的全国犯罪热点实时态势感知图谱暂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专注的分析界面。无数数据流如同蓝色的光带,从代表纸质资料的数字副本、内部数据库、以及外部网络三个方向涌入,在系统的核心处理单元中碰撞、交织、筛选。
陆野则如同一个老练的渔夫,在系统初步筛选出的信息洪流中,再次进行人工的精筛。他的目光锐利,大脑飞速运转,结合自己丰富的刑侦经验和历史知识,判断着每一条信息的真伪和价值。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突然,系统界面上弹出了一个高亮提示框:
【发现潜在关联集群!】
紧接着,一组经过系统初步关联的信息被罗列出来:
案件A(1998年,中原省洛城): 市级博物馆一批战国时期玉器(包括数件带有龙形、螭虎纹饰的玉璜)在库房盘点时发现被高仿品替换,真品失踪。内部监控疑似被内部人员提前破坏。案件悬而未决。当时的一名副馆长于案发后一年辞职移民。
案件b(2005年,东南沿海某市): 一伙盗墓贼被抓获,从其窝点搜出大量汉代青铜器残件和陶俑。审讯中发现,他们曾受雇于一个神秘买家,专门寻找带有“云雷纹”和“夔龙纹”的特定青铜器,并提及一个代号“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