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钟后,系统的提示音响起。
【侧写完成。】
【代号】:收藏家(暂定)
【核心动机】:超越简单的仇杀或利益冲突。其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掌控欲和物化倾向。他将受害者视为“物品”或“素材”,通过分尸和跨区域抛尸这一复杂过程,获得一种扭曲的成就感和掌控感。动机可能源于长期的心理压抑、极度的自卑转化为自大、或某种特定创伤导致的对“完整性”和“秩序”的偏执性破坏与重建。
【性格特质】:
极度冷静与计划性:思维缜密,享受策划和执行的过程,将犯罪视为一项“作品”或“项目”。
强烈的秩序感与洁癖(心理层面):抛尸地点的选择、分尸手法的“专业”,都体现其对“秩序”的追求。冲洗尸块,既是反侦察,也可能源于心理上对“污秽”的排斥。
优越感与挑衅心理:选择在不同城市抛尸,是对警方侦查能力的蔑视和公然挑衅。他可能正在暗处观察警方的反应,并从中获得乐趣。
可能存在的“收藏”行为:从分尸手法看,凶手对‘非关键部位’(如手臂、腿部)的处理较为随意,却对‘标志性部位’(如头颅)刻意隐藏;结合抛尸时‘分散丢弃非关键部位、集中处理核心区域’的行为模式,可推断其存在‘筛选战利品’的心理 —— 毕竟,只有保留最具‘辨识度’的部位,才能满足其扭曲的掌控欲。”
侧写提示,凶手有极大概率会保留受害者的某些部位或物品作为“战利品”,以满足其扭曲的收藏癖和回味需求。 这可能是破案的关键!
【能力与背景】:
职业推测:高度怀疑其职业或深厚爱好与“切割”、“整理”、“运输”相关。不仅是汽车修理,也可能是屠夫、外科医生(或相关专业背景)、殡葬从业者、模具制造工、甚至是有特殊癖好的艺术家。对工具使用熟练,对空间和路线有极强规划能力。
生活状态:可能有正式职业作为掩护,平时表现可能正常甚至内向。拥有独立的、隔音良好的空间(如车库、地下室、租用的工作室)作为“工作坊”。具备交通工具(嫌疑面包车)。
风险预警:其作案频率可能随着“成就感”的阈值提升而加快。极度危险,且随着时间推移,其行为可能进一步升级。
陆野缓缓睁开眼睛,大口喘着气,脸色苍白,但眼神却亮得吓人。
“收藏家…战利品…”他喃喃自语。如果侧写准确,那么凶手那里,很可能还保留着受害者们的头颅,或者其他具有标志性的部位!这是他欲望的核心,也是他可能露出马脚的地方!
他立刻抓起电话,接通了技侦和情报负责人:
“调整搜查方向!凶手可能保留有受害者的部分肢体或随身物品作为纪念品!重点排查其可能藏匿的私人空间,寻找异常保存设备(如冰柜、福尔马林容器等)!”
“还有,加大对那辆嫌疑黑色金杯面包车的追查力度!凶手需要它来运输尸块和‘战利品’,它很可能就藏在某个我们还没找到的角落里!”
一个新的,更加令人不寒而栗,但也可能更接近真相的侦查方向,被提了出来。与“收藏家”的博弈,进入了更深的心理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