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老灶余温(2 / 2)

“对了,阿骁,”母亲忽然想起了什么,“你张婶说,村西头的老李家要盖新房,请人帮忙挑砖,一天给一百五,你要不要去?”

林骁愣了一下。他最近确实手头紧,前阵子给父亲抓药花了不少钱,母亲的降压药也快没了。“我去。”他说。

“别太累着,”父亲放下碗,看着他,“钱够花就行,别跟年轻时似的,啥重活都抢着干。”

“知道了爹。”

吃完早饭,林骁把父亲扶到炕上去歇着,又给母亲的药盒里添满了药,才拿起工具往村西头去。走之前,他往灶膛里添了足够的柴,确保炕能一直热着,又把父亲的草药泡在水里,嘱咐母亲等水凉到合适的温度,就叫父亲泡脚。

“娘,您也别忘了吃降压药。”他又叮嘱了一遍。

“知道知道,你快去吧,别晚了。”母亲推着他往外走,脸上笑着,眼里却藏着点不舍。

林骁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晨雾已经散了,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路两旁的玉米地已经收割完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秸秆,在风里摇摇晃晃。他想起刚才母亲劈柴的样子,想起父亲拄着拐杖的背影,心里忽然沉甸甸的。

他们都老了。

像那座用了几十年的老灶,炉膛里的火没那么旺了,烟囱也堵了不少,得时不时掏一掏,修一修,才能继续用下去。而他,就是那个掏烟囱、添柴火的人。

他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一点点把这“老灶”拾掇好,让它还能继续发出温暖,照亮这个家。

中午休息时,林骁掏出手机,想给家里打个电话,问问父亲泡脚了没,母亲吃药了没。刚按下号码,就看见张婶气喘吁吁地跑过来:“阿骁,快回家看看!你爹娘……你爹娘去镇上了!”

林骁心里咯噔一下:“去镇上干啥?”

“说是去给你娘买桂花糕,还说要给你爹买个新拐杖,你爹那根断了!”张婶抹了把汗,“老两口说不让告诉你,怕你分心,可我瞅着你爹走路那样,实在不放心,还是跟你说一声。”

林骁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从村里到镇上,一来一回得走十几里路,父亲那腿怎么吃得消?

他跟工头请了假,疯了似的往家跑,又顺路往镇上的方向赶。跑了没多远,就看见前面的路上,两个相互搀扶的身影。

是父亲和母亲。

父亲手里拄着根新拐杖,虽然还是走得很慢,但比早上看着稳当些。母亲挎着个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想必是买的桂花糕。他们走得很慢,母亲扶着父亲的胳膊,父亲则偶尔伸手帮母亲理一理被风吹乱的头发。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紧紧依偎在一起,像年轻时那样,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林骁放慢了脚步,远远地跟着他们,没有上前。他忽然觉得,自己刚才的担心是多余的。

父母或许老了,或许需要人照顾,需要“修修补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方式,相互扶持着往前走。就像那座老灶,就算炉膛里的火弱了,只要两个人一起添柴,也能烧得旺旺的,暖着彼此的岁月。

他拿出手机,把那个没拨出去的电话删掉,换成了一条短信,发给母亲:“娘,我晚上想吃您做的手擀面,多放俩鸡蛋。”

很快,母亲回复了一个字:“好。”

林骁看着那两个慢慢走远的身影,笑了笑,转身往家走。他要赶紧回去,把灶膛烧得旺旺的,等他们回来,就能吃上热乎的手擀面了。

老灶的余温还在,家的味道,就不会散。而他需要做的,就是守着这老灶,守着这对相互扶持的老人,把日子慢慢熬下去,熬出属于他们的,带着烟火气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