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科技创途:林骁的非凡之路 > 第400章 岁至圆满,归途与共

第400章 岁至圆满,归途与共(2 / 2)

“我知道。”林骁看着红盖头下的晚晴,虽然看不见脸,却能想象出她泛红的耳根,像每次被打趣时那样。

拜堂时,父亲坚持要站着受礼。他扶着母亲的手,两人并肩站在堂前,阳光从窗棂照进来,在他们银白的发间跳跃。林骁和晚晴磕下头去,听见父亲低低地说:“好孩子。”声音里的欣慰,像酝酿了四十年的酒,醇厚得让人心头发颤。

宴席散后,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林骁送晚晴回东厢房,红盖头被挑开时,他看见晚晴的眼睛亮得像浸了水的黑葡萄,脸颊红扑扑的,比红嫁衣还艳。“林大哥……”她小声说,手指绞着衣角,像只受惊的小鹿。

“以后叫我阿骁吧。”林骁笑着,给她倒了杯红糖水。

晚晴接过杯子,指尖碰到他的手,像触电般缩回去,却又忍不住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烛火还暖。

林骁回到堂屋时,见父母正坐在炕沿说话。母亲给父亲剥着橘子,父亲把橘子瓣递到母亲嘴边,两人的动作自然得像做了一辈子。“阿骁,”母亲抬头看他,“东厢房的炕烧热了吗?别冻着晚晴。”

“烧热了,娘。”林骁坐下,给父亲倒了杯茶,“您二老也早点歇着。”

“不急。”父亲喝了口茶,看着墙上的旧年画,“我跟你娘说说话。”

林骁悄悄退出来,关上门。月光从新糊的窗纸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温柔的光晕。他听见屋里传来父母的低语,母亲说“还记得当年你娶我时,也是这样的好天气”,父亲说“是啊,你穿着件蓝布衫,比现在的晚晴还俊”。

他靠在门框上,看着东厢房的烛火,忽然觉得,这四十年的修修补补,都值了。修屋顶的瓦,是为了挡住风雨;修堂屋的梁,是为了撑起烟火;修父母的棉衣,是为了温暖岁月;而修这颗闯荡过江湖的心,是为了能守着眼前的人,把日子过成细水长流的模样。

夜里,林骁躺在东厢房的新炕上,晚晴的呼吸轻轻的,像春风拂过湖面。他摸着脖子上的银锁,冰凉的金属下,是滚烫的牵挂。他想起明日要做的事:给父母的炕加层新棉垫,帮晚晴把陪嫁的箱子归置好,去镇上买些红糖给晚晴补身子……这些事琐碎得像天上的星子,却一颗一颗,照亮了往后的路。

天快亮时,林骁被轻微的响动惊醒。他披衣下床,看见父母正扶着墙,慢慢往院外挪。父亲的竹杖点在地上“笃笃”响,母亲的拐杖也跟着“哒哒”应和,像一首走得很慢的晨曲。

“爹,娘,这么早去哪?”林骁赶紧上前扶住他们。

“去村头的老槐树下坐坐,”母亲笑着,眼里的光像年轻时一样亮,“你爹说,想让老槐树也瞧瞧,咱家长孙要娶媳妇了。”

父亲点点头,握紧了母亲的手。晨光从东方漫过来,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紧紧依偎着,像这老屋的梁与柱,相互支撑,彼此温暖。

林骁忽然明白,所谓“修”,从来不是把旧的换成新的,而是让那些珍贵的东西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比如父亲颤抖的手还能握紧母亲的拐杖,比如母亲浑浊的眼睛还能认出回家的路,比如他脖子上的银锁,会在许多年后,传到下一个孩子手里。

而所谓“时间”,也从来不是用来追赶的,而是用来陪伴的。陪父母慢慢变老,陪爱人慢慢走,陪老屋慢慢旧,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值得珍藏的圆满。

就像此刻,春风拂过檐角的铜铃,响得清脆;晨光落在新系的红绸上,晃得温暖。这,便是最好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