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科技创途:林骁的非凡之路 > 第353章 柴门映雪,瓦瓮藏香

第353章 柴门映雪,瓦瓮藏香(2 / 2)

瓮边的木架上,摆着几个空酒瓶,是历年启封时用的,瓶身上都贴着字条:“星历60年,毅骁带朋友来,喝了半瓮”“星历65年,晚丫头回门,说酒比去年甜”。最新的一个瓶身上,是小孙女画的笑脸,说“酒瓶也开心”。苏约往空瓶里插了枝蜡梅,花瓣上的雪还没化,在炭火的热气里慢慢融成水珠,像瓶在流泪。

“等过了年,”林骁往温酒的铜盆里添了块炭,“让毅骁再酿一瓮,用今年的新花。”苏约点点头,把蓝布盖重新盖在瓮上,盖沿的流苏缠着片干梅瓣,是去年启封时落进去的,她说“要让新旧两年的酒,认个亲”。炭火在盆里轻轻爆开,映得瓦瓮的影子在墙上晃,像个藏着秘密的胖老头,笑而不语。

三、炉边絮语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炉边投下块菱形的暖。林骁坐在炉前的藤椅上,膝头盖着星蓝花毯,看着苏约在炉上烤梅糕。铁箅子上的糕饼渐渐鼓起,梅香混着面香漫开来,把小外孙引了过来,趴在炉边的小板凳上,眼睛瞪得像两颗黑葡萄。

“馋猫,跟你娘小时候一个样。”苏约用竹筷翻了翻梅糕,糕面上的梅花印被烤得焦黄,像朵干缩的花。她忽然想起林晚小时候,也是这样趴在炉边,鼻尖快贴到箅子上,被热气烫得直缩脖子,却不肯走,说“要等第一块糕”。如今那孩子也成了娘,上次视频时,小孙女正趴在她的炉边,跟当年的她一模一样。

林骁从怀里摸出块糖,是小孙女塞给他的,水果糖的纸在炭火的光里闪闪发亮。“给,”他把糖递给孩子,“先含着,糕还得等会儿。”小外孙接过糖,却往他嘴里塞:“外公吃,甜。”林骁的牙不好,却还是含了进去,甜味在舌尖漫开来,像当年在战俘营,苏约偷偷塞给他的那颗星核糖,苦日子里的甜,总格外清冽。

炉壁上的挂钩晃了晃,挂着的铜壶“当”地撞在炉身上,像敲了声钟。壶里的水开了,苏约提着壶往粗瓷碗里倒,水汽氤氲中,碗底的“骁”字若隐若现——是林毅用铁钉刻的,刻痕里还留着茶渍,像把岁月的墨渗进了瓷里。“毅骁说星港的茶馆,”她把茶碗推到林骁面前,“也学着烤梅糕,可客人总说‘少点家的味’,其实是少了这炉边的烟火气。”

林骁望着炉里跳动的火苗,忽然指着火舌问:“那是什么?”苏约笑着往火里添了根梅枝:“是炭火呀,能烤糕,能暖茶,还能把外公的手烤热。”小外孙抢着说:“是星星掉下来的碎片!”林骁被逗得直乐,咳嗽着拍了拍孩子的头,掌心的暖混着糖的甜,像握住了整个冬天的暖。

四、雪夜归人

暮色漫过柴门时,林毅带着林晚来了。车辙在雪地上压出两道深痕,像给白茫茫的原野系了条黑腰带。林晚抱着个布包冲进屋,寒气裹着她的笑:“爹,娘,我们带了星港的新茶!”布包里的茶叶还带着雪气,她往桌上一放,就去炉边抢苏约手里的梅糕,烫得直搓手,像当年那个馋嘴的姑娘。

林毅把带来的年货往柜上摆,有星港的水果糖,有包装精美的点心,还有件新做的棉袄,说“给爹过年穿”。他看着父亲坐在炉边,小外孙趴在膝头,祖孙俩的脸都被炉火映得发红,忽然想起小时候,也是这样的雪夜,父亲把他架在肩上,在柴门外的雪地里转圈,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哥,你看爹的新拐杖!”林晚举着根竹杖跑过来,杖头刻着个小小的梅花,是她托星港的老匠人做的,“比原来的好看吧?”林骁接过新拐杖,在地上点了点,竹节“笃笃”地响,像在说“好”。他忽然问:“这丫头是谁?手这么巧。”林晚的眼圈红了,却笑着往他手里塞了块梅糕:“是您的晚丫头呀,总抢您梅糕的那个。”

苏约往炉里添了最后一块炭,火苗“腾”地窜起来,把全屋的影子都晃了晃。“吃糕喝茶,”她把茶碗往孩子们面前推,“今年的雪好,明年的星蓝花肯定旺。”林毅给父亲续了茶,看着他鬓角的白发比去年又多了些,像落满了雪,却在接过茶碗时,手指稳得很,像握着不会碎的时光。

夜深了,雪又下了起来,打在柴门上“簌簌”地响。小外孙在林骁怀里睡着了,嘴角还沾着糕屑。林毅把孩子抱到里屋,林晚帮着苏约收拾桌子,炉里的炭火渐渐弱下去,却把余温留满了屋。

林骁坐在炉边,握着新拐杖,杖头的梅花在微光里泛着浅黄。苏约走过来,挨着他坐下,两人都没说话,只听着柴门外的雪声,像岁月在轻轻哼歌。那些记不清的名字、想不起的过往,都像这雪夜的炉火,不用刻意记,也不会凉,因为身边的人在,家就在,暖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