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江湖之朕与将军解战袍 > 第385章 巨龙行蜿蜒无际,辽河前一片汪洋

第385章 巨龙行蜿蜒无际,辽河前一片汪洋(2 / 2)

他年已四十六岁,长年的戎马生涯和帝王岁月的沉淀,在他英俊刚毅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依旧锐利如鹰,顾盼间自有睥睨天下的威仪。

他时而与身旁并肩而行的司空、英国公李积低声交谈几句,时而又勒马驻足,远眺前方那越来越清晰、如同一条白色匹练般横亘于天地之间的水汽带。

“懋功!”李世民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前方便是辽水了吧?”

李积,这位以沉稳多谋着称的军方柱石,眉头微蹙,拱手答道:“陛下圣鉴。据先锋回报,已不足三十里。只是……”他略一迟疑,“今岁塞外春汛极猛,兼之雪山融水,恐辽水之势,远超预期。”

李世民点了点头,没有立刻说话。

他何尝不知辽水之险?征讨高句丽之议,在朝中酝酿已久,他对辽东的山川地理、城防兵要,早已烂熟于心。

辽水,是进入辽东腹地的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天然屏障。若能顺利渡过,则大军可直逼辽东城下,打开通往高句丽腹地的门户;若被阻于此,顿兵坚城之下,后勤不继,士气受挫,后果不堪设想。

他回想起出征前,在太极殿内与群臣的辩论。

以房玄龄、魏征为首的重臣,多持谨慎态度,反复强调远征之劳、馈运之艰,以及辽东苦寒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富国,得其土不足以耕桑。

然而,高句丽桀骜不驯,屡次寇边,更兼前隋征讨失利之耻,犹如一根骨鲠,卡在李世民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喉中。他要的,不仅仅是边境的安宁,更是要彻底解决这个自汉末以来便盘踞东北的边患,将辽东重新纳入华夏版图,成就超越前古的功业。最终,他的意志压倒了所有的反对声音。

“前隋炀帝,百万大军,三征高句丽而败,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失天时、逆民心、措置失当。”李世民曾对左右如是说,“朕今提此正义之师,行雷霆一击,将士用命,民心所向,岂是杨广可比?”这份自信,源于他半生戎马未尝一败的辉煌战绩,也源于他对自身能力和大唐国力的绝对信任。

然而,此刻,当传说中的辽水真正即将横亘于眼前时,那份掌控一切的自信,也难免被现实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十里路程,在沉默而急切的行军中迅速缩短。当先锋部队最先抵达辽水西岸,并迅速控制渡口、建立警戒线时,一阵阵压抑不住的惊呼和骚动,还是如同涟漪般,从前向后,迅速传遍了整个队伍。

李世民在李积、长孙无忌、契苾何力等文武重臣的簇拥下,策马登上西岸一处较高的土坡。当他勒住马缰,举目向东望去时,即便以他见惯了大江大河、雄关险隘的阅历,心头也不由得猛地一沉。

眼前,哪里还是一条“河”?

这分明是一片汪洋!

时值春末夏初,上游雪山融水与连绵春雨汇集,使得辽水进入了每年最汹涌的汛期。河水失去了往日的河道约束,肆意漫溢,河面宽度竟达数里之遥,一眼望去,水天相接,浑黄的浊流奔腾咆哮,卷起层层叠叠的浪涛。

河心之处,水流湍急,形成一个个巨大的漩涡,仿佛水下有恶龙翻腾,吞噬着一切敢于靠近的物体。被连根拔起的树木、动物的尸体、不知从何处冲来的杂物,在激流中翻滚沉浮,瞬息间便被卷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