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传统的优化理论,则试图为瞬息万变的战场制定一份详尽的作战计划,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脆弱的。”
他看向两位负责人,眼神发亮: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复杂的控制,而是更简单的规则,以及……允许涌现和演化的空间。”
“想想鸟群,每只鸟只需要遵循简单的规则(避免碰撞、跟随邻居、保持速度),整个鸟群就能呈现出复杂的、协调的飞行模式。想想蚁群,每只蚂蚁只知道简单的信息素跟踪,整个蚁群就能完成筑巢、觅食等复杂任务。”
“答案,不在图纸上。”林小一重重地点在白板上,“不在我们试图预先设定的精密蓝图上,而在那些能够激发系统自组织和涌现行为的、简单的底层规则里!”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秦岚和空天网络负责人浑身一震!
“您是说……采用基于代理的建模?或者……引入演化算法?”秦岚激动地问。
“不仅仅是引入工具,是改变哲学!”林小一强调,“对于数字生命,不要试图去‘设计’一个活细胞,而是去设定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化学规则和能量代谢约束,然后‘孵化’它,让它在模拟环境中自己‘演化’出结构和功能!哪怕最初演化出来的东西看起来毫无意义,但那才是真正的‘生命逻辑’!”
“对于空天网络,放弃寻找‘最优路径’,转而设计一套简单的、分布式的、基于本地信息和邻居交互的路由规则,让数据包像鸟群一样,自己找到飞向目标的路径!即使偶尔有丢包或延迟,但只要整体网络是连通和健壮的,它就能自己找到办法!”
这个思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工程设计理念,从追求精确控制转向了引导复杂系统的内在潜力。
沙龙结束后,两个项目组如同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兴奋地投入到全新的研究路径中。数字生命组开始构建基于简单规则和演化压力的“数字汤”,空天网络组则开始设计模仿生物群体智能的“空间蜂群”协议。
进展并非立竿见影。新的方法带来了新的问题,演化出的模型可能更加怪异,分布式协议的性能初期可能更差。
但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他们不再是与冰冷的代码和公式搏斗,而是在小心翼翼地“培育”一个可能拥有自身逻辑的复杂系统,或者“引导”一个能够自我优化的智能网络。一种探索未知生命形式和智能形态的兴奋感,取代了之前的挫败感。
林小一提出的“答案不在图纸上”的理念,迅速在“火种”计划内部传播开来,激励着各个项目组跳出传统思维的桎梏,去探索那些基于简单规则却能涌现出惊人复杂性的、更接近自然本质的技术路径。
这或许,才是“火种”真正的意义——不是复刻旧世界,而是点燃创造新世界的智慧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