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 > 第196章 “答案,不在图纸上。”

第196章 “答案,不在图纸上。”(1 / 2)

“火种燎原”计划在磕磕绊绊中前行,量子计算“双轨制”初步磨合,数字生命和空天网络项目也各自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找着突破口。然而,最大的进展并非来自某个具体的技术节点,而是源于一次跨领域的、看似偶然的思维碰撞。

数字生命项目组,在尝试构建一个简化的细胞代谢网络数字模型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无论他们如何调整参数和算法,模型的运行结果总是会迅速陷入僵化或崩溃,无法模拟出真实生命系统那种动态平衡、自适应和涌现复杂性的特征。

团队陷入了僵局,尝试了各种主流的建模方法和优化算法,收效甚微。

与此同时,空天网络项目组,则在为设计新一代的分布式卫星路由协议而头疼。他们需要一种协议,能够在地面控制节点间歇性连通、卫星网络拓扑高速变化的极端条件下,依然保持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传统的基于固定路径或中心调度的协议完全无法满足要求。

一次由林小一发起的技术沙龙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项目组坐在一起,交流各自遇到的困境。

数字生命组的首席科学家,一位名叫秦岚的女科学家,苦恼地展示着他们那个总是“死掉”的细胞模型:“我们几乎穷尽了所有已知的生物学约束和数学工具,但模型就是缺乏‘活力’,就像一套精致的提线木偶,没有灵魂。”

空天网络组的负责人,一位资深通信专家,则抱怨道:“我们的网络需要像生命一样,能够自组织、自愈合,但现有的协议都太‘机械’了,无法应对太空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动态性。”

林小一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双方的抱怨,目光在两位负责人和他们的演示文稿之间游移。数字生命的“活力”,空天网络的“自适应”……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难题,其内核却惊人地相似——都是对复杂、动态、去中心化系统的驾驭。

他脑海中仿佛有火花闪过。

“秦博士,”林小一忽然开口,打断了双方的诉苦,“你们模型的底层逻辑,是基于还原论吧?试图通过精确描述每一个组件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来推演出整体的性质。”

秦岚愣了一下,点点头:“是的,这是当前计算生物学的主流方法。”

林小一又看向空天网络负责人:“你们的协议设计,也是基于经典的图论和排队论,试图为数据流规划出最优的、或者至少是次优的路径,对吗?”

“没错。”

林小一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也许,我们从一开始的思路就错了。”他缓缓说道,“无论是细胞还是卫星网络,它们都是一个由大量简单个体(分子或卫星)组成的复杂系统。还原论的方法,试图用控制木偶的方式去理解舞剧,注定会陷入细节的泥潭,无法把握整体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