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 > 第87章 标准之争与无声惊雷

第87章 标准之争与无声惊雷(2 / 2)

“因为,这不是班级文艺活动,而是国家级的科技创新竞赛。”林小一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认真,“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挖掘和展示我们每个人独立的 stific thkg(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果由我主导,甚至只是提供核心思路,那这个项目,究竟是‘我们班’的,还是‘林小一’的?”

他顿了顿,看到一些同学开始陷入思考,继续说道:“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拥有独特的视角和潜力。陈锋,你对机械结构和电子控制有热情;顾言,你的数学建模能力远超常人;苏晚晴,你对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有着细腻的洞察;学习委员,你的资料搜集和逻辑梳理能力很强……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是项目的核心。”

“我能做的,和我会做的,”林小一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是作为‘资源协调者’和‘基础支持平台’。如果你们在技术选型上遇到困难,我可以提供市面上现有技术方案的优劣势分析;如果你们需要特定的元器件或软件工具,我可以帮忙联系渠道;如果你们的理论推导或实验设计遇到瓶颈,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但我不会直接给出答案。真正的创新,源于你们自己内心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同学们先是沉默,继而开始小声讨论,眼神中的依赖渐渐被一种被点燃的自主性所取代。

林小一将这份变化看在眼里,心中欣慰。他深知,真正的强大,不是培养追随者,而是激发更多的独立思考者和创造者。这比他一个人扛着团队拿一个奖,意义要深远得多。

最终,班级里自发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项目小组。陈锋带领几个人,准备攻克一个“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篮球训练辅助系统”;顾言则与另外两位数学物理尖子,尝试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一个“城市交通流预测模型”;苏晚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偏向社科与科技交叉的课题——“数字时代青少年隐私认知与保护行为的调查研究”,并拉上了几个文科成绩好的同学组队。

林小一履行了他的承诺。他为陈锋小组提供了几种开源计算机视觉库的性能对比报告;帮顾言小组联系了市交通数据中心的开放数据接口;给苏晚晴小组推荐了几本关于信息伦理和用户研究的经典着作。

他像一个冷静的守望者,提供着必要的“弹药”和“地图”,但将探索和战斗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同学们自己。

就在校园内的创新之火被点燃,公司内的标准之战蓄势待发之时,一通来自瑞士的加密越洋电话,带来了一个如同无声惊雷般的消息。

为张蕙兰主治的瑞士教授,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林先生,我们刚刚完成了对您母亲持续用药后的最新一批深度基因测序数据分析。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我们在她体内检测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自发产生的基因位点突变,这个突变,似乎与她对于tKI-3A药物异常良好的反应和较低的副作用耐受度,存在高度相关性!”

教授进一步解释,这个偶然发现的突变,可能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药物敏感机制,甚至有可能为研发下一代更具靶向性、更高效的抑制剂,提供一个全新的分子作用靶点!

“这不仅仅是对您母亲个人病情的利好,”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这很可能是一项具有潜在重大科学价值的发现!我们研究中心希望,在完全尊重您母亲意愿和隐私的前提下,能否与她深入探讨一下,是否愿意以匿名方式,参与我们后续更深入的一项基础研究合作?这或许能帮助到未来更多像她一样的患者。”

林小一握着电话,站在公司顶楼的落地窗前,望着脚下灯火通明的城市,心中波澜起伏。

母亲的病,在带来痛苦和挣扎的同时,竟也意外地推开了一扇通往生命科学前沿的窗户。这不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而是触碰到了基础科学研究与个体命运交织的深层脉络。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冷静地问道:“教授,我完全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但我需要确保,任何后续的研究合作,都必须以我母亲的健康、意愿和隐私为绝对前提。所有的流程、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都需要最清晰的告知和正式的伦理审查。”

“这是当然!”教授立刻保证,“我们绝对遵循最严格的医学伦理准则。”

挂断电话,林小一久久伫立。

商场的标准之争,校园的创新萌芽,如今又加上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意外契机……他所处的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变得更加广阔,也更加复杂。

他感觉到,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历史交汇点上,脚下是商业、科技、教育、乃至生命科学的多条激流,正奔腾着汇聚向前。

而他能做的,就是保持绝对的冷静与清醒,握紧手中的舵,在这纷繁复杂的洪流中,找准方向,破浪前行。

无声的惊雷已然滚过天际,更大的风雨,或许就在前方。但他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