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癌症研究中心的回复,如同一道划破沉重夜幕的曙光,照亮了林小一心中最晦暗的角落。经过严格的远程评估和激烈的内部讨论,中心正式通知,张蕙兰女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初步符合他们正在进行的一项针对特定耐药突变的三代靶向药(代号“tKI-3A”)的二期临床试验入组标准!
这意味着,母亲有机会用上全球最前沿、可能更有效且副作用相对可控的新药,而无需承担那每月高达六位数的天价费用。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然而,希望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临床试验意味着不确定性,药物可能无效,也可能出现未知的、更严重的副作用。而且,入组需要患者亲自前往瑞士,进行更全面的基线检查,并长期驻留接受定期用药和严密监测。这对于身体本就虚弱的张蕙兰而言,是一次体力和精神上的巨大考验。
林小一将这个消息和所有已知的风险、收益,毫无保留地告诉了父母。
张蕙兰躺在病床上,听着儿子条理清晰却又难掩紧张的叙述,沉默了很久。她看了看身边紧握着自己手、眼眶通红的林大山,又看了看虽然努力保持平静但眼神深处充满期盼的儿子,苍白的脸上缓缓露出一个温柔而坚定的笑容。
“去。”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妈相信你,也相信科学。待在这里,妈心里不踏实。去了,哪怕……哪怕最后结果不好,妈也认了,至少我们试过了,努力过了。不能让你为了妈的钱,把公司都拖垮了。”
“蕙兰……”林大山哽咽着,用力点头,“我陪你去!咱们一起去!”
林小一看着父母,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鼻子发酸。他知道,母亲做出这个决定,不仅仅是为了她自己,更是为了不成为他的拖累,为了他能够更专注地经营公司。这份深沉的母爱,让他感到无比温暖,也感到了更重的责任。
“好。”林小一重重点头,声音有些沙哑,“妈,爸,我们一起去。公司的事情我已经安排好了,没问题。”
决心已定,后续的事情立刻以极高的效率运转起来。林小一动用了一切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办理签证、预订机票和瑞士的临时住所,并与研究中心敲定了所有细节。公司方面,他正式签署授权文件,在他离境期间,由周文斌暂代行使cEo职责,李明负责技术和研发,赵磊负责市场和品牌,三人组成临时决策小组,重大事项通过加密视频会议向他汇报。
临行前,林小一回了一趟学校,办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请假手续。班主任李老师和校领导在了解情况(林小一隐去了具体病情和目的地,只说明母亲需要出国接受一项重要治疗)后,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当他收拾好书包,准备离开教室时,苏晚晴走了过来,递给他一个密封的信封。
“这个……等你到了那边,安顿好了再看。”她的眼神清澈,带着真诚的祝福,“希望阿姨早日康复。”
陈锋和几个男生也围了过来,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顾言甚至破天荒地主动开口,说了一句:“保重。”
这些来自同学简单而真挚的关心,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林小一的心田,给了他额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