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一看着老师真诚的目光,心中微动,但他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谢谢老师,我……能处理好。”
他无法言说母亲的重病,也无法透露公司面临的双重压力。所有的重担,他只能选择一肩扛起。
就在林小一在家庭、公司、学业的三重压力下勉力支撑时,“铸盾”项目传来了第一个严峻的挑战。
“磐石”系统要求在一个极其有限的硬件资源环境下,实现多任务并行处理的绝对实时性和可靠性,并且在强电磁干扰下保持稳定。项目组在底层调度算法和内存管理上遇到了瓶颈,模拟测试中多次出现微秒级的延迟和偶发的数据丢失,这对于国防安全应用是致命的。
李明在加密通讯中向林小一汇报时,声音充满了焦虑:“小一,我们尝试了多种常规的实时操作系统优化方案,效果都不理想。对手(指潜在的技术对抗方)在相关领域有几十年的积累,我们想在短时间内追上并满足如此苛刻的要求,太难了!”
林小一当时正在医院,看着护士给母亲测量血压。他走到走廊尽头,压低声音,语气却异常冷静:“明哥,还记得我们为‘天工’开发的那个‘仿事件视觉’算法吗?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李明一愣:“是……是抛弃冗余信息,只处理关键的变化事件,实现高效和低延迟。”
“对。”林小一的目光透过走廊的窗户,望向远处城市的灯火,“‘磐石’系统为什么一定要沿用传统的、追求大而全的任务调度思维?为什么不能将它需要处理的任务,也抽象成一个个独立的‘事件’?设计一个极简的、基于‘事件触发’和‘优先级抢占’的微内核架构,所有非核心功能全部剥离或固化。我们的目标不是做一个通用的操作系统,而是做一个只为特定任务服务的、极致高效和可靠的‘专用大脑’!”
电话那头的李明沉默了许久,仿佛被这个思路击中。传统与颠覆,全面与极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哲学。
“……我明白了!”良久,李明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和豁然开朗,“我们之前确实陷入了思维定式!我立刻组织团队,按照这个方向重新设计内核架构!”
挂断电话,林小一靠在冰冷的墙壁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能提供的,是方向和思路,具体的技术攻坚,还需要李明他们去实现。
回到病房,母亲已经醒了,正看着他,眼中带着心疼:“小一,是不是公司又有事情?妈这里没事,你有事就去忙。”
林小一走过去,握住母亲的手,脸上努力挤出轻松的笑容:“没事,妈,一点小问题,已经解决了。”
他不能倒下,至少现在不能。他是母亲的依靠,是“奇点科技”的灵魂,也是“铸盾”项目关键时刻的破局者。这三重身份,如同三座大山,也如同三根支柱,支撑着他在命运的激流中,艰难而坚定地前行。
夜色深沉,医院走廊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至少,在刚刚那一刻,他为自己,也为“奇点”,再次点亮了一簇微光。这簇光,或许微弱,却足以照亮下一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