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999章 教育成果初显现,人才济济国运昌

第999章 教育成果初显现,人才济济国运昌(1 / 2)

西部矿区的钻探机轰鸣声传到洛阳时,天刚亮。苏婉在宫门前下了马车,手里抱着一卷学生手抄的《劝学篇》。她没让人扶,自己走上文华殿的台阶。

殿内已坐满百官与各地来的百姓代表。有人穿粗布衣裳,脚上还沾着泥。也有老学究捧着书册,眉头紧锁。太常寺少卿站在角落,袖子抖了抖,低声和身旁人说了几句。

苏婉走到主位前,放下书卷,环视一周。

“今日开这个会,是想让大家看看,这十多年我们办的学堂,到底教出了什么样的人。”

她话音落下,礼乐声起。三名年轻人从侧门走入,站上高台。

第一个是男子,皮肤黝黑,手指粗大。他低头看了看手心,开口道:“我爹是流民,在黄河决口那年饿死在路上。我七岁进收容所,九岁入蒙学,去年考进水利局,参与修了北渠第三段。”

他抬手,身后屏风展开,是一幅水渠全图,红线标注着他负责的部分。

“那段地基软,原设计用石墩,我们改成了木桩加麻筋夯土,省了三千工,也没出事。”

第二个是女子,穿医馆青袍,声音平稳。“我娘是寡妇,在乡下给人浆洗衣裳过活。我能读书,靠的是‘女童助学令’。三年前进了女子医馆,上个月独立接诊两百余人,伤寒误诊率为零。”

她说完,递出一份册子,由侍从转呈给殿中大臣。

第三个少年最年轻,背挺得笔直。“我爹是退伍兵,在边关断了腿。我去年拿了全国算学比试第一,成绩是八十七题全对。下月去科学院,学机械结构设计。”

殿内开始有低语。

太常寺少卿突然起身:“陛下设科举取士,为的是选通经义、明礼法之人。如今让匠户之子登堂,讲些挖渠打井、拨算盘的事,岂不辱没了朝廷体面?”

没人接话。

苏婉静静看着他,然后说:“你刚才说‘体面’,那我问你,北方去年没闹饥荒,你知道为什么吗?”

对方一愣。

“因为新渠通了水,五万亩旱田变良田。那图是你嘴里的‘匠户之子’画的。”她转向众人,“防疫手册是谁写的?南方三州今年无大疫,靠的不是祷告,是每日上报数据、隔离病源、烧沸饮用水。这些事,读四书的人不会做。”

她顿了顿。

“我知道你们怕什么。怕规矩乱了,怕祖宗之法被丢。可百姓要的是吃饱穿暖,不是听人念经。”

殿内安静下来。

一位老臣低头翻看那份防疫册,手指停在“消毒法”一页,喃喃道:“原来……烧酒擦身真能防病?”

旁边年轻官员点头:“我家乡已经照着做了,死了两个的村子,后来再没添新病例。”

苏婉抬手,命人取出三份卷宗,摆在案前。

“这是北部水渠施工记录,包括材料损耗、人力调配、天气影响;这是南方疫区日报汇总,连续一百一十三天无遗漏上报;这是西部矿区安全规程执行表,每一条都由基层监督员签字确认。”

她看向太常寺少卿:“你说这些不算学问?那你说,什么才算?”

那人嘴唇动了动,终究没说话。

苏婉转身,对台上三人说:“你们回去后,把教学经历写成讲义,发给所有新入学的学生。让他们知道,出身不能决定未来,只有不学才会被困住。”

掌声从后排响起。最先鼓掌的是几位来自边陲的蒙学先生,他们穿着洗旧的长衫,脸上有风沙留下的痕迹。

接着,百姓代表也跟着拍手。有人眼眶发红。

苏婉等声音平息,才继续说道:“从今年起,朝廷设‘明德奖’,每年表彰一百名师生。不论男女,不分贵贱,只要真正育人或成才,就能上榜。”

话音刚落,礼官捧着托盘上来,里面是红色证书和田契文书。

第一位受奖的是个盲童,由老师牵着手走上台。他摸着证书上的凸字,一字一顿念出来:“自……强……不……息。”

全场静默。

苏婉亲自为他别上勋章,又蹲下身,把他的手放在自己掌心。“你能记住的每一个字,都是你自己走出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