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没解释,只让人抬上来一份名单:“已经有七家企业签了字。你们可以去看看他们的试运行情况。也可以等,等别人试出成果,再跟着走。但我们不会停,路只会越走越宽。”
散会时,阳光照进屋子。那位白胡子商人站在门口没走,盯着墙上的对比图表看了很久。
几天后,童谣在街巷流传开来。
“铁牛吃线吐布忙,穷汉街头卖儿郎。”
李晨听到时,正在查看新一批齿轮的压力测试报告。他放下笔,让人去找唱这首歌的孩子。
四个孩子被带到机械学堂,最小的不过七八岁。他们站在大厅中央,有些害怕。
“谁编的词?”李晨问。
一个男孩举手:“我娘教的。”
“你觉得铁牛真的会吃人吗?”
“我不知道……大家都这么说。”
李晨蹲下来:“你们愿意自己做个铁牛吗?”
孩子们眼睛亮了。
半天后,他们亲手拼装出一台小型水力纺车。当轮子转动起来,棉线缓缓抽出时,所有人拍手大笑。临走前,每人领到一张“小匠师”证书,还有通知:家长可申请子女优先入学机械学堂,月俸高于普通工匠。
当晚,鼓楼挂出巨幅告示,墨迹未干。
“技非夺人,而在造新业。今日学机关者,明日掌饭碗。”
风刮了一夜。
五日后,同一个巷口,孩子们又唱起了新调子。
“铁牛不吃人,教我识齿轮;爹娘笑颜开,家中添新灯。”
李晨站在新建的机械学院前,看着第一批报名的学徒排队入场。这些人里有失地农民,有退役士兵,也有原作坊的学徒。他们领到第一本书——《基础机械原理》,封面上印着简单的齿轮图案。
“我们不能再靠一代代人用手磨出进度。”他在启动仪式上说,“人力终有尽时,唯有知识和工具能不断传承。这不是取代谁,是让更多人有机会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台下有人举手:“万一以后连这些活都被机器做了呢?”
“那就去做机器做不到的事。”李晨回答,“比如设计它,改进它,教别人用它。人永远不会没有路走,除非自己停下脚步。”
仪式结束已是黄昏。李晨没有回府,而是登上观星台西侧的高台,俯瞰整片南城区。那里灯火成片,不再是零星几点,而是连成了线,汇成了河。
那是新式工坊的灯光,是学堂的灯光,是无数家庭因新技术而延长的工作时间与生活希望。
他掏出怀里的笔记本,翻开空白页,写下第一行标题:《科技兴国十三条》。
第一条:凡参与技术改良者,无论身份,皆可申报奖励。
第二条:设立专项基金,补贴中小企业转型首年损耗。
第三条:所有新技术推广,必须经过至少三个月实地验证期。
他写得很慢,每一句都反复推敲。夜风穿过栏杆,吹动纸页。
远处传来打更声。
最后一行刚落笔,一名侍从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封急报。
“大人,西部矿区传来消息,新型钻探机首次试运行成功,日采量提升六倍,无故障运行满十二个时辰。”
李晨合上本子,抬头看向远方。
灯火依旧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