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她唤来随从,“加急送往尚书省,盖印后即刻下发。”
天近午时,第一批修订后的调控文书开始印制。李瑶回到文渊阁,在偏厅召见几位基层官吏。这些人来自不同州县,都是被选派参与新政试点的实务派。
“我知道你们难。”她说,“上面一道令,配额。”
一位来自扬州的小吏犹豫道:“若是调整了,事后查账对不上怎么办?”
“只要记录清楚,理由充分,就不算错。”李瑶答,“我们要的是实效,不是纸面整齐。”
她让人取来一套新编的《分域调控策》,发到每人手中。“这里面有案例,有标准,也有红线。回去后组织学习,一个月内完成本地评估,提交分类建议。”
傍晚,第一批巡查组启程南下。李瑶站在廊下,看着马车一辆辆驶出宫门。远处钟楼敲响戌时,宫灯次第点亮。
她转身回到书房,桌上放着一份刚送来的民调简报。抽样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百姓认为“最近物价较稳”,近七成人相信“官府能解决困难”。尤其在曾受灾的冀州地区,民众对政策响应速度的满意度达到八成以上。
她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一条记录:一名织工在接受访查时说,“以前怕官府来,来了就要这要那。现在他们问我们能不能做、怎么做,反倒心里踏实了。”
李瑶合上册子,指尖轻压纸角。
这时,门外脚步声响起,一名文书快步进来,“娘娘,西部监矿官首日报文到了。”
她接过打开,只见上面写着:首批十四家非法矿场已被查封,两名幕后股东拘押待审,三处危险山体完成加固,周边村落迁居安置完毕。另附有一张清单,列出了拟由朝廷直营的五处重点矿点。
她看完,搁在一旁。
“传令下去,”她说,“从国库拨出二十万贯,作为西部专项重建基金。优先用于修路、供水和学堂建设。告诉当地官吏,矿可以挖,但人心更要稳。”
文书领命而去。
夜更深了。宫城内外灯火通明,不少衙署仍在运转。李瑶仍坐在灯下,手中拿着一支红笔,正在批阅第二批即将下发的区域调控方案。她的手腕有些酸,便停下活动了一下手指。
窗外传来巡夜人的报时声。
她低头继续看文书,目光落在一处细节上:某县提议将全县铁器铺合并为官营工坊,理由是“便于管理”。
她盯着那行字,许久不动。
笔尖悬在纸上,墨滴缓缓聚拢,快要落下的瞬间——
她猛地划下一道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