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994章 文化繁荣展魅力,民族自信心底立

第994章 文化繁荣展魅力,民族自信心底立(1 / 2)

马车停在文渊阁前,李瑶走下台阶时,手里还攥着那封刚送来的急报。纸页已经干了,边角却仍卷曲着,像是被雨水泡过又晒干的叶子。她没有回头,径直穿过廊道。

厅内几名文化使臣早已等候多时,手中捧着各地呈报的文书。有人提到冀州百姓不愿参加诗会,说那是“老爷们的事”;也有人说江南织坊匠人担心机器夺了饭碗,连带对新办的艺展心生抵触。更有人直言,不少读书人在私下议论,“大晟立国不过数年,何来文化可言?”

李瑶坐下,将急报放在案上。她没看那些人,只问:“上月‘百艺归心’巡演,报名的节目有多少?”

一名官员低头翻册:“三百七十二个,来自三十六州。”

“选了多少?”

“初筛留下八十九,按礼部标准……需有文辞、合音律、具教化之意。”

李瑶抬眼:“谁定的标准?”

那人一怔:“历代雅集惯例……”

“百姓看不懂。”她打断,“你们挑的都是读书人写的词,穿官服的人唱的调。可种地的、打铁的、织布的,他们怎么想?他们的声音在哪?”

厅中静了下来。

她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的地图前。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各地已设立的书坊、学堂和戏台。“民生稳了,人心不能空着。饿肚子时,我们发粮;现在心里没底,就得给个说法——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要去哪。这不是写几首诗就能成的。”

她转身面对众人:“从今往后,不看出身,不论形式。只要是真的事,真的人,真的感情,就可以上台。”

三天后,第一批入选节目名单公布。李瑶亲自批了三条:冀州老农耕田时哼的《五谷谣》,调子粗哑,词也简单,但记录了春播秋收的全过程;江南女子用织机打拍子跳的《经纬舞》,动作源自日常劳作,节奏分明;还有北境戍边将士家属围坐念诵的《家书令》,每人读一封未寄出的信,声音有颤也有笑。

她在批注里写:“不必雕琢,贵在真实。”

消息传开,民间反响远超预期。许多村庄自发组织排练,有人把犁地的动作编成舞,有人将采茶的山歌配上鼓点。一些原本冷清的镇市突然热闹起来,街头巷尾常能听见新编的小调。

可没过多久,新的问题来了。

洛阳西市一带,西域商队带来的胡乐日渐盛行。鼓声急促,舞姿奔放,年轻人争相模仿,甚至有人改穿异族服饰,称本土歌舞“土气”。有老学究当街痛斥:“礼崩乐坏!”

奏折递到李瑶案前,她看了许久,提笔写下两道命令。

其一,在洛阳设“万邦艺苑”,各国艺人皆可登台竞技,不限时间,不设门槛。

其二,推出“国风十二月”计划:正月剪纸迎春,三月茶祭诗会,六月龙舟竞渡,九月丰收歌会……每月选定一项传统习俗,由地方百姓自主承办,官府提供场地与传播支持。

她召来负责宣传的官员:“别只贴告示。让驿卒带着录音匣下乡,每到一地就放一段《五谷谣》;让学堂孩子学唱《家书令》,回家唱给父母听;把《经纬舞》拆解成动作图谱,发到各织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