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设立‘自强奖学金’。凡贫家女童成绩优异者,免学费,补家用。让她们知道,读书不是拖累,而是出路。”
台下有人抹眼睛。
一名老妇人颤巍巍举手:“我家孙女……能报名吗?”
“当然能。”苏婉走下台,握住老人的手,“只要她想学,我们就教。”
消息传开后,申报人数激增。但也出了问题。
某州上报新增学生八百人,可实地核查只找到三百。还有人家把已婚妇女报成女童,想领补贴。
苏婉召见李瑶派来的账房官。那人呈上一份报表,标出十七处疑点。
“查实后追回款项。”苏婉说,“地方官记过一次。再犯,撤职。”
她又下令推行“学籍实名制”。每个学生按手印登记,定期抽查。违规者三年内不得申领任何资助。
与此同时,新的阻力来了。
北地几个大族联合发话,称“女子读书败家风”,禁止族中女孩入学。有家长偷偷送女儿去学堂,半路被族老带人截回。
苏婉得知后,亲自写了封信,派人送往各州府衙门。信中只一句话:“凡阻挠子女求学者,其家族子弟三年内不得参加科举。”
震动立刻传来。
第二天就有士绅上门求见,说此举太过严厉。
苏婉在厅中接见他们。“你们怕什么?”她问,“怕女孩读了书,就不听话了?还是怕她们比你们的儿子还聪明?”
没人敢答。
“科举不看性别,只看文章。”她说,“谁写得好,谁就能做官。这才是公平。”
几日后,第一批资助名单出炉。苏婉亲自审核每一行名字。她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白石村,林小荷,女,十二岁,自强奖学金首批入选。
她轻轻点了点那个名字。
深夜,她仍在案前。窗外下雨了,雨点打在屋檐上。她批完最后一份文件,放下红笔。外面传来更鼓声,已是三更。
她站起来,走到窗边。宫墙之外,黑暗笼罩着城市和远方的山村。但她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改变。
第二天清晨,第一批新式学堂建材运抵白石村。工匠们开始拆除旧墙。孩子们围在边上,看着木料一块块堆起来。
林小荷站在人群里,手里攥着一张纸——是她的入学通知书。
有个男孩问她:“你真要去念书?”
她点点头。
“不怕挨打吗?”
“不怕。”她说,“公主说了,谁拦我们上学,谁就得受罚。”
这时,一辆马车驶入村口。车上下来一位穿青衣的女子,背着药箱。她是苏婉派来的巡回教员,会留下来教半年。
她走进正在重建的学堂,从包袱里取出一盒粉笔,还有一本崭新的《基础识字课本》。
她翻开第一页,写下两个字:
“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