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站在原地,没动。他盯着压力表,直到数值稳定维持十分钟,才轻轻吐出一口气。
“成了?”
“至少这一关过了。”他说。
当晚,工坊灯火未熄。李晨带着工匠连夜拆解旧机,准备改装十台样机。李震坐在一旁的木凳上,翻看记录本。
“下一步是联动活塞。”李晨走过来,手里拿着新绘的草图,“如果能把蒸汽交替导入两个气缸,就能实现连续往复运动,带动轮轴转动。”
“需要更高的密封精度。”李震提醒,“现在的双环结构,能不能用在活塞杆上?”
“我在想用石墨粉做润滑层,外面再加一个可调节的压盖。”李晨指着图,“这样既减少摩擦,又能防止漏气。”
李震沉吟片刻。“先做个模型试试。找两个算学好的学生,帮你算一下受力曲线。”
“我已经让他们来了。”
两人正说着,一名工匠跑进来。“大人,有个问题。”
“说。”
“新法虽然有效,但工序太复杂。每个接口都要单独烧陶、锻铁、装配,耗时太久。要是批量造机,跟不上需求。”
李震站起身,走向工作台。桌上摆着刚拆下的旧部件,还有新做的复合接头。
他拿起两个对比看了看,问:“有没有可能提前预制一批标准件?比如统一尺寸的陶环和铁箍,到时候直接配装?”
“可以。”李晨反应过来,“还能定下规格,写进工典,以后各州照此生产。”
“那就这么办。”李震当场下令,“这个工艺,命名为‘双韧接法’。掌握技术的工匠,记功一次,赏田五亩。三个月内,我要看到第一台整装蒸汽机运转。”
命令传下,工坊气氛为之一振。几名骨干主动请缨,负责带徒传授技法。学者们也开始整理数据,准备呈报科学院备案。
深夜,大多数人已离去。李晨仍在炉前监工,新的锻锤正敲打着成型中的铁壳。火光映在他脸上,汗水顺着下巴滴落。
李震站在门口看了会儿,没进去打扰。他转身准备离开,却被叫住。
“父亲。”
他回头。
李晨指着正在组装的样机。“等它转起来,我们就能建第一条机械矿道了。”
李震走回来,伸手摸了摸冰冷的铸件外壳。
“不只是矿道。”
“嗯?”
“是整个新工业的起点。”
李晨笑了下,继续低头调整螺栓。
李震没再说话,只是把手放在儿子肩上,停了几息。
远处,锻锤声仍在回响。
新一批陶环已经入窑,火膛里的柴噼啪作响。
一名学徒蹲在模具旁,用细刷蘸水润湿泥胎边缘。
他的手指微微发抖,但动作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