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方剂有一定效果,但炎症指标只降了三成。而加了提纯成分的那一组,下降超过六成,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医疗队的人开始重新讨论方案。有人提出扩大试验范围,有人担心安全性。
苏婉在纸上画了一张表,列出三种草药的有效成分、毒性区间和提取方式。她发现最难的是冰露藤——汁液极不稳定,常温下十分钟就会失效,每日采集量不足半盏。
“这样下去不行。”她说,“一百多个病人,每人每天至少需要两勺药引。”
她翻出空间药灵分支里的记录,找到一段关于“渗透催化”的方法。原理是用弱酸环境模拟人体胃液,加速有效成分析出。
她立刻组织试验。第一次失败了,汁液变成黑色沉淀。第二次调整酸度,成功提取出透明液体,活性保持稳定。
效率提升了六倍。
当天傍晚,临时制药坊建了起来。几口陶罐架在火上,蒸汽带着淡紫色雾气升腾。本地招募的助手在阿依木指导下切药、熬煮、过滤。医疗队负责监控每一批次的质量。
苏婉亲自写下操作流程,配上简单图示。每一步都标注时间和动作要点。她把手册交给阿依木,对方翻了几页,抬头看她。
“你不怕我们学会以后,不再需要你们?”
“我巴不得你们早点独立。”她说,“我们来不是为了永远管着你们,是为了让你们自己能救人。”
阿依木沉默了一会儿,把手册收进怀里。
第一批发放的新药在入夜后开始使用。标签是苏婉亲手贴的,上面写着:“西域一号抗麻制剂——中西合璧,仁心为引。”
她挨个查看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大多数人没有明显不适,有两个出现轻微发热,但很快自行缓解。
她在病历本上记录数据,写完一行,抬头看窗外。
月亮升起来了,照在制药坊的棚顶上。那里还亮着灯,有人在加班赶制第二批药剂。
她走出帐篷,往那边走去。
路上遇到一个年轻助手,正抱着空药箱回来。
“苏大夫,您还不休息?”
“等这批药全部封装完。”她说,“我去看看冰露藤的提取进度。”
助手点头,让开路。
制药坊里,两个本地学徒正在操作提取装置。他们按照手册步骤,将新鲜藤条放入酸液槽,控制温度,定时收集滴落的液体。
苏婉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一切正常。
她正准备离开,忽然注意到角落的一个陶罐。那里面还剩一点昨晚提取的原液,本该倒掉,却被人留了下来。
她走过去,掀开盖子闻了闻。
气味变了。
不是腐败,也不是氧化,而是一种更微妙的变化——像是液体内部发生了某种持续反应。
她叫来负责人,“这罐药液留了多久?”
“快十二个时辰了。我们想看看它能稳定多久。”
苏婉盯着那层微微泛光的表面。
她突然转身,快步走回自己的工作台,翻开刚才的实验记录本。
手指停在某一行数据上。
她低声说:“我们可能搞错了它的活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