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895章 经济调控,精准施策

第895章 经济调控,精准施策(1 / 2)

李骁的沙盘推演刚结束,政事堂的灯火还未熄。李瑶已坐在长案前,面前摊开三州粮价折子,指尖划过一串串数字。她没抬头,只将手中朱笔放下,转而翻开最新一批商路通单。

崔嫣然走进来时,正见她撕下一张蜡纸,贴在墙上木板上。那是一幅新绘的全国商道图,红点密布南方,黄斑却沿北境一线蔓延。

“你连夜召我,是出了什么事?”崔嫣然问。

李瑶指了指南方一处:“桂州、梧州、泉港,这三个月布匹出货量翻了两倍,但税银只增一成。不是卖得好,是压在库里。”

崔嫣然皱眉:“手工业兴盛,本是好事。”

“可没人买。”李瑶声音平稳,“百姓手里没钱,官府又不采买,商人只能囤着。再拖下去,织坊要停工,工匠要散。”

她说完,又指向北方:“这边更紧。朔州、云中、雁门关外,粮价涨了三成。不是收成不好,是军屯大量征粮,市面米少,百姓抢购。”

崔嫣然走到图前,仔细看了片刻:“一个是产多了卖不掉,一个是粮少了买不起。看似两头,实则一根线牵着。”

“对。”李瑶点头,“我们打退了蛮族,边军扩编,军需大增。这本是稳边之策,可若不调好内里节奏,反倒伤了民生。”

话音未落,几名穿青袍的年轻人鱼贯而入。他们是户部新设的经济数据专家,专司各地上报文书的梳理比对。

一人上前禀报:“公主,我们核了三十州账目。南方七州库存绸缎已达饱和,部分商号已开始裁减织工;北方五镇本月流民数量上升,多因粮贵无法度春荒。”

李瑶没有回应,而是从袖中抽出一张纸,上面画着三条线,一条起伏剧烈,两条缓缓下行。

“这是过去半年的物价、用工、商税曲线。”她说,“你们看,当军需上升,手工业反而下滑。为什么?资源全往北走,南方便失血。”

崔嫣然盯着那张纸,忽然明白过来:“朝廷花钱的方向变了,市场就跟风变。可百姓不会自己调,得有人引。”

“所以不能一刀切。”李瑶站起身,“南方要促消费、拓外销,北方要稳供给、平价格。两手都得动,但打法不同。”

她当即下令:大晟银行向有海外贸易资质的商行提供低息贷款,限期一个月内组织船队南下;同时在京畿举办百工博览会,由内府采购千件精品,用于赏赐藩属与使节。

“这不是救济。”她对众人说,“是要让商人看到出路。只要敢出海,朝廷就护航。闽越水师已接到命令,下月起为商船编队护航。”

崔嫣然听完,沉吟片刻:“士族那边恐怕会有话说。他们一向主张重农抑商,如今还鼓励出海,怕是又要闹。”

“那就让他们也赚。”李瑶语气平静,“你去联络几家大商会,推出‘共营船队’,官商合股,风险共担,利润分成。让他们尝到甜头,自然闭嘴。”

崔嫣然微微一怔,随即露出笑意:“这法子好。既不激化矛盾,又能拉人上船。”

北方的对策同步展开。李瑶调令国家仓储系统,在朔州、云中等十地投放平价米粮,每日限量出售,稳定民心。

同时下令边军可用战备物资置换民间余粮——一车铁器换五百石陈米,一箱药材换三百石粗粮。此举既缓解军方购粮压力,又避免与民争食。

最关键是第三步:派遣农技官携带改良种子北上,指导军屯与民田轮作。冬小麦与豆类交替种植,既能养地,又能增产。

“三年内,北方要实现自给。”李瑶在命令末尾写道,“不能再靠南方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