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刚亮,李震已经坐在马车上赶往青岗岭。昨夜京城文会的消息传到他手中时,他正批阅一份运河工程的进度简报。寒门学子登台直言,士族老儒倒茶认错——这桩事若放在三年前,他不敢想。如今新政渐起,民心松动,光靠言语开路不行,得有实绩撑住。
运河必须通。
车停在工地外,他跳下车,泥点溅上靴面也未理会。监工迎上来,声音发紧:“大人,隧道前段封了,再往里走怕塌。”李震点头,接过一盏油灯,径直朝洞口走去。
里面潮湿闷热,脚底踩着湿滑的碎石和烂泥。他走到断裂的支撑架前,伸手摸岩壁裂缝。水珠顺着石缝往下滴,打在肩甲上冰凉。他闭眼,心中默念系统指令,一幅半透明的地下结构图浮现在脑海:上层是硬岩,下层却是淤泥质土,像夹心饼一样叠在一起。地下水从侧面渗入,压力积聚,稍一掘进就会失稳。
这不是天灾,是技术没跟上。
他退出隧道,在空地上站定。工匠们围成一圈,脸色凝重。一个老匠人走出来,灰白胡子抖了抖:“李大人,此地不可强攻。我干了一辈子工事,从没见过这种地势。若再挖,百人性命都得埋进去。”
李震认得他,郑通,原工部老匠,手艺过硬,脾气也硬。
“您说得对。”李震开口,“不能强攻,但也不能绕。”
有人低声议论。绕道是最稳妥的办法,可要多挖四百丈,耗时半年,还得征三千民夫。现在北境粮运靠这条河,晚一天通,边军就少一分保障。
“我们换个思路。”李震转身,让人抬出沙盘。他又取出一块木板,上面刻着几道横线和竖格,是系统提供的《深基坑支护原理》简化图。他用炭笔在沙盘两侧画了两个圆圈:“先打井,把地下水引出来,降压。等土层稳定,再往里掘。”
郑通皱眉:“打井?这山体厚实,打到哪儿去?”
“不是随便打。”李震指向岩层交界处,“水是从这里渗的,我们在两边各打一口深井,把水抽走。同时用铁木交错做支撑,一层一层推进。每十丈就砌内壁,不留空腔。”
他顿了顿,“还要修暗渠,把残余水流导出去,别让它积在底下。”
年轻的技术员眼睛亮了:“这叫分层支护加导流?”
“对。”李震点头,“不求快,求稳。先把风险控住,再谈进度。”
郑通没说话,蹲下身抓了把泥,在手里揉捏。半晌才问:“你说的铁木结构,怎么搭?普通木架扛不住压力。”
“用合金支架。”李震说,“我手上有批特制材料,强度比铁高,重量轻,能承重抗腐。”
这话一出,人群骚动。谁都没见过“合金”是什么东西。
李震不解释,只命人打开一辆密封货箱,取出一段银灰色的横梁。工匠们凑近看,敲了敲,声音清脆。郑通伸手摩挲表面,发现接头处有卡槽,能快速拼接。
“这东西……真能顶住山压?”
“可以试。”李震说,“先做一段模型,咱们现场演一遍。”
很快,工人搬来一块双层岩土模型,上层是青石块,下层是湿泥。李震让人在两侧插管模拟降水井,又用小泵抽水。随着水位下降,泥层收缩,整体变得紧实。接着,他指挥几名技术员装上微型支架,逐层加固,最后封上内衬板。
“看到了吗?”他对众人说,“先泄压,再支撑,最后封闭。三步走,缺一不可。”
郑通盯着模型看了很久,忽然起身,走到李震面前:“你这套法子,跟我们老辈讲的‘因势利导’有点像,但更细,更准。”他顿了顿,“要是真能把材料供上来,我愿带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