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踏入军需协理司时,天光尚浅。案上堆叠着三州运来的粮册,墨迹未干,每一笔都记着粟米、麦豆的数目与仓储位置。她未曾落座,先翻开最上一卷,指尖划过“青牛仓存粟八千石”一行,眉头微蹙。
昨夜李瑶传回的消息她已看过——前线轻骑将轮番截敌粮道,战事或将持续月余。这意味着,己方军粮日耗三百石,若补给不继,不出二十日便会吃紧。她合上册子,抬眼望向门外候着的差役:“请三大粮行东主,半个时辰内到司议事。”
差役领命而去。她转身取出一枚铜牌,轻轻放在案角。这是赵德前日送来的信物,凭此可调用旧雍漕运名录中的中立商户。她原不想动用,但眼下非常之时,不能再等官府层层报批。
不到两刻钟,三位粮商陆续抵达。为首的是陈元泰,青牛陈氏嫡支,掌管城南七仓。他拱手行礼,袖口露出半截金线绣边,神色恭敬却不掩倨傲。
“苏夫人召见,不知所为何事?”
苏婉未答,只命人抬出三只木箱。打开一看,尽是成锭的官银与盐引凭证。
“朝廷需购粮两万石,分三批交付。头批五千石三日内启运,余者按令续供。银货当场结算,战后另授粮食专营之权。”她语气温和,却字字清晰,“若有人愿多捐五百石以上,其名将列于‘义粮碑’上,永载城志。”
陈元泰眼神一动。其余二人 exged gnces,低声议论起来。
“前线打得凶,咱们这粮价一日三涨……”一人试探道,“若是现在低价出手,岂不吃亏?”
苏婉点头:“我知你们担忧。但今日之粮,非卖与朝廷,而是助我将士守国门。若叛军破关而入,烧的是你们的仓,抢的是你们的库。那时,金价如土,也换不来一口饭。”
她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张契纸:“我家中尚有存粮三百石,今日起尽数捐出,作军食用。这是我亲笔写的捐单,诸位可验。”
众人默然。那张纸上墨迹犹新,写着“李宅苏氏,捐粟三百石,即日兑付”。
陈元泰低头看着那纸,又看了看案上的银锭,终于开口:“既如此……陈某愿供四千石,三日后可发第一批。”
“我张家两千石。”
“王记粮行一千五百石。”
苏婉不动声色,命文书当场拟契,三方画押。她亲自将盐引交到每人手中,笑道:“诸位放心,朝廷不会失信。这批粮走官道,沿途有兵护送,绝不让一颗米落在乱民手里。”
送走粮商,她并未歇息,转头吩咐:“设义捐台于南市口,备好登记簿、印鉴与回礼布匹。再请城中十位乡老到场见证。”
午时刚过,南市口已聚起百余人。百姓提着布袋、竹筐,有捧着几升糙米的农妇,也有背着半袋豆子的老翁。起初人群迟疑,彼此观望。
苏婉亲自走上台。她未穿命妇礼服,只着素色长裙,发间无钗,手中端着一只粗陶碗。
“这是我今日一家人的口粮。”她将碗中米倒入大缸,“我们少吃一顿,前线将士就能多撑一日。我不强求谁捐多少,只请大家量力而行。每一份心意,都会记下名字,回赠盐布,绝不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