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有人开始低声啜泣。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突然挣脱母亲的手,跑到台阶前,仰头大声喊:“李公万岁!”
刹那间,欢呼如潮水般涌起。
“李公万岁!”
“苏神医活菩萨!”
“愿随明主安天下!”
李震没有再说话,只是将那只米袋轻轻放在身侧的长案上。李瑶立刻取来笔墨,在黄纸上写下:“青阳县柳河村刘守田,捐米一袋,合六斗。”她写得认真,每一笔都清晰有力。
---
苏婉回到医馆时,门口已排起长队。不是病人,而是送东西的人。一位中年妇人捧着一双亲手缝制的绣鞋,执意要交给她。
“我女儿高烧不退,是您一针一针扎醒的。”她哽咽着,“这鞋底纳了七层布,结实,走得远。您保重身子,别累倒了。”
苏婉接过鞋,指尖触到针脚细密的布面,忽然觉得喉咙发紧。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那双早已磨破边的旧鞋,轻轻点了点头,没说什么,只把鞋放进药箱底下。
她转身走进诊室,继续查看最后两名重症患者。其中一人是昨夜最危急的孩子,此刻已能睁开眼,小声唤“娘”。苏婉摸了摸他的额头,温度已退。
---
李瑶在义仓忙到午时才歇。临时搭起的棚子里,物资分类堆放,每一份都贴上了标签。她翻看登记簿,忽然注意到几张匿名捐赠单。上面没有姓名,只写着同样一句话:“愿随明主安天下。”
她将这几张纸单独抽出,夹进随身携带的册子里。
傍晚时分,李毅再度来到府衙。他未进正厅,而在侧廊拦住了李瑶。
“青阳商会昨夜调动的人马,绕道去了北岭。”他语气平静,“我已派两组人跟上去。另外,地牢那边传来消息,那个库吏死前曾被人近距离观察过,守卫记得那人戴的是竹叶纹佩。”
李瑶合上册子,抬头看他:“他们开始清理痕迹了。”
“是。”李毅顿了顿,“但我们已经不怕他们藏了。百姓的眼睛,比锦衣卫更亮。”
他转身欲走,忽又停下。
“东街有个卖炊饼的老汉,今早送来十斤面粉,说是替邻居带的。结果我查了,他邻居三天前就逃荒走了。这人根本没见过对方家人。但他还是来了,说‘既然李家肯管死人活人,我也不能只顾自己’。”
李瑶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册页边缘。
远处,夕阳沉落,医馆门前仍有百姓提着篮子等待施药。一名小女孩踮脚将一把野花放在门槛上,然后蹦跳着跑开。
李瑶翻开册子,在最新一页写下:“四月十七,晴。民心非召而来,因信而聚。”
笔尖顿住,墨迹在纸上缓缓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