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天,庙内灯火未熄。
一声轻响,火绳燃起,枯草迅速引着,黑烟腾起。庙中人顿时骚动,门扉推开,有人高喊救火。就在混乱之际,李毅甩出钩索,搭上屋檐,翻身而上,自屋顶破瓦而入。
堂内众人惊起,桌案上的纸张被风吹得纷飞。他直扑主位,抓起一份尚未烧尽的名录,只见首页赫然写着《清君侧举义名录》,其下列出十二人姓名,皆为现任州县佐官,分管刑名、钱粮、军械等要职。
一名黑衣人拔剑扑来,李毅侧身避过,反手击其手腕,夺剑横扫逼退二人,随即跃窗而出。接应之人已在墙外备马,他翻身上鞍,手中紧握那份焦边名录,策马疾驰离去。
身后,荒祠火势渐大,映红半片夜空。
---
数日后,李瑶在江南行辕接到密报。
她展开李毅亲笔所书的情报,看到“太傅私印重现”“旧部集结”“举义名录”等字眼,神色未变,只是将纸页翻过,取出一份新的地图,在十二个标记点上逐一圈注。
她唤来随员:“传令各州联络人,凡名录所列官员辖区,即日起暂停新律试点审批,改为‘双审制’——地方呈报后,须经专务司与监察院同步核验方可生效。”
“那百姓怎么办?若因此延误立案……”
“宁可慢一步,也不能让毒根渗进骨架。”她放下朱笔,“你再去一趟常熟,找那位寡妇,告诉她宅基案我们会重审,但需要她当庭指认当初退回诉状的差役姓名。”
随员领命欲走,她又补了一句:“顺便问她,那晚送信的人,穿什么颜色的鞋。”
---
寿春城郊,一处废弃驿站内。
李毅站在沙盘前,手中拿着那份《举义名录》,正用小旗插入对应城池。一名密探匆匆进来,递上一封密信。
他拆开看完,目光落在其中一行字上:“……陈文昭昨夜曾会见过一名僧人,对方手持紫檀木匣,离时不走大道,绕行河滩。”
他盯着“紫檀木匣”四字,忽然想起什么。
片刻后,他从怀中取出一块残片——那是当日从荒祠抢回的名录边缘,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纸张,此刻借光细看,才发现背面有一道极淡的暗纹,像是某种封印符线。
他指尖抚过纹路,低声说道:“他们已经开始动用旧日秘法了。”
外面风声渐紧,屋檐下的铁铃轻晃。
他把名录收进贴身皮囊,转身走向马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