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地图边缘尚未设学的几州。
“昨日查出药材差价,是因为有人敢写举报信;今日能堵住漏洞,是因为有人懂得查账。清贪官只能治一时,可教会一百个会算账的人,就能守住百处民生。”
赵德忽然上前一步:“殿下若决意推行,臣愿起草一份《劝学疏》,呈于朝会。”
“不必等朝会。”李震道,“你现在就去拟旨,嘉奖三地教谕,表彰陈九、林素娥等学生。另传令工部、医署、户曹,凡录用新学堂毕业生达十人以上者,年终考评加等。”
苏婉点头:“我即刻着手编订《初等实用课程标准》,把算术、识字、医理、律法四科定为基础必修。教材要更简明,图解要更多,让乡下孩子也能看得懂。”
李瑶则道:“还需建立毕业登记制,追踪学生去向。谁进了衙门,谁在工坊,谁中途辍学,都要记录在案。若有地方阻挠录用,直接通报察院。”
李毅沉默片刻,说道:“暗部可配合回访重点学生,尤其是揭发过问题的。防止有人事后报复。”
李震看了他一眼:“公开保护,不必暗查。凡是学堂出身、凭本事上岗的,朝廷就要堂堂正正护住。谁敢动他们,就是挑战新政根基。”
话音落下,殿内众人皆觉肩头一沉,却又踏实。
这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试验之举。这是要一点一点,把读书的权利还给普通人。
赵德退出大殿时,袖中已揣着空白奏纸。他没回值房,径直走向宫廊尽头的灯影下,提笔蘸墨,写下第一句:“昔孔子设教杏坛,有教无类;今圣朝兴学四方,以实代虚……”
苏婉抱着速算图往医署走去。路上遇见几名药童,正围在一起看一本翻开的《医理入门》。其中一个盲童坐在中间,手指抚过书页上的凸点,轻声念道:“黄芩,苦寒,主清热燥湿……”
她驻足片刻,未惊扰他们,只默默记下这一页的页码,准备在新编教材中加大字号。
李瑶回到房中,摊开纸笔,开始起草推广章程。她先列出三项优先事项:统一教材、设立师资培训、建立就业对接机制。写到一半,忽觉桌上光线一暗,抬头见李震站在门口。
“明日早朝。”他说,“你随我一同上殿。”
她应了一声,低头继续书写。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
李毅则命人调出林素娥的档案,另派两名便服探员前往其居所附近巡查。他特别叮嘱:“不要露身份,只观察周围是否有可疑人物盯梢。她若出门,确保有人暗中护一段路。”
夜渐深,政事堂灯火依旧。
李震立于地图前,手中朱笔尚未放下。红点已连成一线,像一道悄然铺开的路。
他忽然唤来文书:“把《民情响应规程》里的奖励条款再核实一遍。那个举报药材差价的无名信,赏银明日就得发下去。”
文书领命而去。
李震低头看了看桌角那份被批阅过的投书登记表,目光再次落到那一行药材清单上。数字依旧刺眼,但他不再只看到贪腐。
他看到了破口,也看到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