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分化瓦解士族心(2 / 2)

当晚,李瑶召集直报司骨干,命其将北岭搜出的金线布条拓印十份,暗中传入五家观望士族府中。附言仅一句:“王家祭幡,曾覆乱党尸身。”又令坊间传出消息:崔女入塾当日,苏婉亲授医术,未加羞辱,反赐药箱。

三日后,县衙前广场重设高台。李震立于其上,身后立一新碑,上刻“新政功名簿”五字。他朗声道:“凡支持清丈、送子入学之家,赋税减一成,徭役后移三季,碑上留名,三代不除。”

台下陆续有人上前。一名陆姓士族家主递交田契,声音发紧:“我愿将两成私田纳入清丈,送次子入劝学所算学科。”

又一名周姓老儒携孙登台:“我孙虽庶出,识文断字,求录医助科。”

李震一一应允,命吏员刻名上碑。百姓围观,指碑议论:“原来顺新政,真能减赋。”

李瑶立于台侧,见远处王家别院方向,一名灰衣人匆匆出城。她不动声色,向直报司递出一道手令。

数日后,劝学所正式开课。首日,算学科收生十二人,农政科八人,医助科竟达二十一人,其中女子九名。崔明柔立于苏婉身侧,执笔记录药方,神情专注。

课至半日,忽有两名妇人闯入塾中,指着崔明柔斥骂:“贱婢也配学医?崔氏祖宗颜面尽失!”原是王晏派系暗中唆使,欲污其名。

苏婉未怒,只令崔明柔为一名发热孩童施针。银针落穴,孩童呼吸渐平。她转身对众人道:“医者治病,不分贵贱。她若能救人性命,便是良医。”

围观者渐静。一名老农颤声道:“我孙昨夜高烧,郎中未至,若非医助先施针,恐已不治……这丫头,是好人。”

两名妇人见势不妙,悄然退去。

当夜,李瑶在府中清点名册。新增归附者七户,其中三人愿将女儿送入医助科。她提笔在册末加注:“四月廿三,劝学所首课,女子九人入学,崔氏女明柔施针救童,民心初动。”

正欲合册,窗外传来轻叩。李毅翻窗而入,手中握着一封未拆的密信。

“王家别院昨夜传出急信,送往北境方向。截下时,信使已服毒自尽。”

李瑶接过信,见封口用的是王氏特制青蜡。她未拆,只将其放入匣中,另取一张空白纸条,写下:“崔女施针图”五字,命人连夜送往五家尚未表态的士族府中。

次日清晨,第七村塾门前,一名蓝裙少女独自伫立。她手中提着一只粗布药箱,抬头望着门匾,嘴唇微动,似在默念《识字歌》最后一句。

苏婉推门而出,见少女 standg at the threshold, 手指紧紧攥着箱角,指节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