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种棉织布(2 / 2)

“织出一匹,赏米五升,另赐新棉种一瓮。”

人心立动。次日起,妇人们天未亮便来,摇车声从晨至暮,如春蚕食叶,连绵不绝。李瑶逐人指点,教她们如何控手劲、稳摇速、察线匀。

半月后,第一轴细线成。李瑶取来织机,将线分经纬,上机调试。她发现张力不均,便拆下机轴,改用双簧片压线,又教妇人踩踏节奏:“左脚起,右脚落,慢三拍,匀呼吸。”

首匹棉布在第二十七日织成。布面虽略厚薄,但已能分出经纬,触之柔软。李瑶命人裁成三件童装,用粗针密缝,领口锁边。

成衣当日,府衙前院人头攒动。李瑶抱出一件棉衣,唤来城西老农之孙。孩子瘦小,穿着破麻衫,冻得缩肩。她蹲下,为他脱去旧衣,换上棉童装。布贴肌肤时,孩子先是一僵,随即咧嘴笑了:“不扎,暖。”

老农站在一旁,手抚布面,指节粗糙,动作轻得像怕弄坏。他忽然跪下,李瑶急忙扶起。老人声音发颤:“我活五十岁,没穿过不扎人的衣。这布……暖身,更暖命。”

百姓围拢,伸手摸布,交头接耳。有人问:“这衣,要多少银子?”

李瑶道:“今年三件,明年三十件,后年家家有布。不卖,只换。你种棉,我收纱;你织布,我给米。不靠商贾,不靠赋税,靠自己手。”

人群中,一名妇人抱着婴儿挤上前:“我孩子咳了月余,能用这布做衬衣吗?”

苏婉接过棉布,展开细看:“棉吸汗,不霉不蛀,病患贴身穿最宜。明日我教你们做婴儿襁褓,三层薄棉,护心护肺。”

消息一夜传遍。次日清晨,府衙前已有妇人排队,手中捧着自家纺的粗线,求换棉种。李瑶命王二设案登记,每户限领五十粒,附赠一张纸条,上写三行字:

“线要匀,脚要稳,心要静。”

十日后,第二批棉田在城东开垦。李瑶立于田埂,见新翻的土垄整齐延伸,棉种入土,如埋下无数微光。她转身对苏婉说:“布未成匹,但路已开。”

苏婉点头:“百姓信的不是布,是能过上好日子的指望。”

李瑶未应,只从袖中取出一粒种子,蹲下,亲手埋入土中。指尖沾了泥,她未擦,只缓缓抚平土面。

城西老农带着孙子走来,孩子穿着棉衣,在田埂上奔跑,笑声惊起檐下麻雀。老农站在李瑶身旁,望着孙儿,忽然说:“姑娘,这布,该有个名。”

“叫什么?”

“福布。”他声音低沉,“李家给的福。”

李瑶抬头,见阳光落在棉田上,新芽未出,但泥土已暖。她正欲答话,忽见王二快步走来,手中捧着一块刚织成的布,神色异样。

“怎么了?”她问。

王二将布摊开。布面比前几匹平整,经纬清晰,触手柔软。但在右下角,有一小块纹路异常,细看竟是四个字的轮廓,如织入的暗纹:

“为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