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科举名额(2 / 2)

次日清晨,县衙外已聚了十数人。两名学生站在李瑶身后,衣衫洗得发白,却浆得笔挺。陈志学手中攥着一块干饼,是母亲连夜烙的,舍不得吃,又怕路上饿。

吏员坐在案后,见李瑶带人来,眉头一皱:“非士籍者报名,需缴十贯保证金,以防舞弊。”

李瑶不语,只命王二呈上教化令与联署公文。

吏员翻看,脸色渐沉,却不得不提笔录名。

“陈志学,原名陈二狗,流民籍,入书院两年。”

“赵文远,原名赵铁柱,父为铁匠,入书院一年半。”

笔落纸面,墨迹清晰。

围观百姓中有人低声啜泣。一名老妇人拄着拐杖,颤声道:“我孙子若还在,也能这般……”

李瑶回头,见两名学生眼眶发红,却都咬着唇,不肯落泪。

“记住,”她低声道,“你们不是去求人施舍功名,是去考。笔在你们手里,题在你们眼前,答得好,便是秀才。”

两人重重点头。

当晚,书院门口被人泼了黑漆,墙面上写着“伪秀才,速退”四字,歪斜刺目。

李毅带人查了一圈,带回一名醉汉,是县学旁听生,被崔文远斥退,心怀怨愤。

“要押他见官吗?”李毅问。

李瑶摇头:“录下口供,放人。让他看看,我们如何以礼破陋。”

李毅沉默片刻,点头退下。

次日清晨,城中鼓声骤起。

李瑶亲授每人一枚铜牌,刻“明心”“知耻”二字。苏婉为二人施针,安神定气。李震携李骁率护卫队列于街口,百姓自发相送,敲锣打鼓,孩童齐声唱起《劝学歌》:“一寸光阴一寸金,读书不倦是初心……”

队伍行至城门,李瑶登上高台。

晨光破云,洒在她肩头。

“今日送两秀才赴考,”她扬声,“他日,我要送百人、千人,从青牛走向天下!”

欢声雷动。

陈志学回头,见母亲站在人群最前,双手合十,泪流满面。他举起手,铜牌在阳光下一闪。

赵文远紧了紧包袱,里面是三本手抄书,页角卷起,字迹密密麻麻。

李瑶站在高台,目送他们登车。

车轮启动,碾过青石街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她忽然抬手,按住太阳穴。那丝钝痛又来了,比昨夜更深,像有细线在颅内收紧。她未动,只盯着远去的马车,直到车影消失在官道尽头。

王二走近,低声问:“姑娘,还回去吗?”

她摇头:“再站一会儿。”

风拂过,吹起她袖口的旧绣线。那是母亲去年缝的,针脚细密,已磨出毛边。

她低头,看见自己影子落在地上,与石阶裂纹交错。

城外鼓声未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