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词》9(1 / 2)

裴炎,这位三朝元老,终究未能顺应时势的洪流。他对武曌以周代唐、立太平为太子等一系列颠覆祖制的行为,积怨已深。在屡次劝谏无果后,他竟暗中联络一些对武周不满的宗室旧臣,欲行废立之事。

然而,此时的朝堂,早已被武则天与太平公主母女经营得铁桶一般。裴炎的密谋尚未成型,便被太平公主布下的眼线侦知。

证据确凿,朝野哗然。这一次,无需武则天亲自出手,以狄仁杰为首的、已心向太子的朝臣们便纷纷上表,痛斥裴炎“大逆不道,辜负圣恩”。

武则天震怒之下,毫不留情,下旨将裴炎革职查办,最终将其斩首于都亭驿前街。裴炎之死,标志着朝中公开反对女帝、女太子的最后一股顽固势力被连根拔起,武周皇权的根基愈发稳固。

借此契机,太子在苏文萱的谋划下,开始大力扶持真正属于自己的班底。她力排众议,向武曌举荐了时任大理寺丞的狄仁杰。

狄仁杰为官清正,明察秋毫,更难得的是心怀天下,并非迂腐之辈。

他虽对女子称帝称制心有保留,但更看重百姓福祉与朝廷稳定。

在见识了太平公主处理政务的果决与推出的种种惠民政策后,他逐渐被其能力与胸怀所折服,最终成为太子麾下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并在武则天面前也赢得了极高的信任,地位超然,连张昌宗、张易之等男宠也难以撼动。

与此同时,苏文萱深知,军功可立威,民心方是根基。她与太平公主开始了一场更为宏大和深远的布局——一场以“利民”为名的声望争夺战。

太子府不再是单纯的权力中枢,更仿佛成了一个神奇的“格物院”,不断有惠及天下的新事物涌现:

经由苏文萱“指点”而“发现”的高产抗旱粮种被推广至各地,大大缓解了饥荒。廉价高效的“蜂窝煤”取代了昂贵的木炭,让平民百姓在寒冬得以取暖。

雪白细腻的精盐、甜腻如雪的白糖,改善了饮食,清晰无比的水银镜,让寻常人家也能看清自己的容颜。

绚丽夺目的琉璃器皿、沁人心脾的香水、精美华服,则主要流向贵族富户,为太子府带来了巨额财富,更巧妙地收割了世家大族的财富,此消彼长。

所有由太子府流出的物品,都巧妙地与太平公主的仁德、智慧联系在一起。市井传言,皆称太子殿下乃“神农转世”、“文昌下凡”,心系黎民。

短短数年间,太子“利国利民”的美名传遍天下,其民间声望一时无两,甚至隐隐超过了深居宫中的皇帝武曌。百姓只知有体恤民情的太子,似乎渐渐淡忘了龙椅上那位以铁腕着称的女帝。

这般情势,自然引起了武则天极大的不满与深深的忌惮。她一手培养起来的女儿,羽翼已丰,声望竟凌驾于自己之上!她曾动过废黜太子的念头,然而,这个念头很快便被现实的冰冷所浇灭。

首先,太子声望正如日中天,无故废储,必致天下谤议,民心不稳。

其次,朝中那些因太平的“李唐血脉”而最终选择向武周效忠的臣子,若见太子被废,很可能人心离散,甚至转而支持其他李唐宗室,动摇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