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空缸里的 “空气实验”。弟子们挥动木棍时几乎感受不到阻力,绸带只是轻轻飘动。周砚突然提出疑问:“先生,空气阻力既然这么小,为何飞剑要做成流线型?直接用方形铁块不是更坚固吗?” 这个问题让其他弟子也好奇起来,他们见过的飞剑无一例外都是狭长锋利的形状。
程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王铁用相同的力气,分别挥动扁平的木板和圆柱形木棍:“感受两者的差别。” 王铁挥动木板时,手臂被空气推得微微震颤,而木棍则顺滑得多。“空气阻力虽小,但飞剑速度极快,根据公式,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当速度达到百丈每秒时,空气阻力会变得极其恐怖。”
他在石板上画出飞剑的横截面:“流线型能让空气沿着表面流动,减少漩涡产生。就像苏巧倾斜木棍省力的道理,接触面积小了,阻力自然减小。” 程明拿起两根木棍,一根削成流线型,一根保持方形,让两人同时挥动:“你们看,流线型的木棍绸带飘动幅度更小,说明阻力确实更小。”
实验进行到午时,矿洞外传来送饭的铃铛声,洛清羽提着食盒走进来,看到石桌上的陶缸忍不住笑:“我就说灵泉的水少了半缸,原来是被你们拿去做实验了。” 她放下食盒,看到石板上的阻力公式,眼睛亮了起来,“这就是你说的‘流体力学’?”
“正是。” 程明给她讲解实验结果,“灵液的阻力比水大,因为密度和粘度更高;空气阻力虽小,但速度快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忽略。这些规律不仅适用于木棍,对飞剑、法术甚至身法都同样重要。”
周砚突然放下筷子,在纸上画出飞剑飞行的轨迹:“如果知道飞剑的形状和速度,就能用公式算出阻力,进而优化飞行姿态?” 他想起宗门典籍里记载的 “御风诀”,总说要 “顺天势而行”,现在才明白所谓的 “天势” 就是空气流动的规律。
王铁拍着大腿:“我爹打造农具时总说‘方柄费力气’,原来也是阻力的道理!下次我让他把锄头柄做成圆的,再打磨光滑些!” 格物学的原理突然与他熟悉的铁匠活联系起来,让他对枯燥的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
苏巧则盯着灵液缸里的漩涡发呆:“法术是不是也有阻力?比如释放火球术时,周围的灵气会形成阻力,影响火球的速度和射程?” 她从小跟着绣娘母亲做活,对丝线穿过布料的阻力感受深刻,很自然地联想到法术与灵气的互动。
程明欣慰地看着弟子们的讨论。从最初对数学的困惑,到现在能主动将实验原理与生活、修真联系起来,这些无灵根的杂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格物学。他知道,阻力实验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复杂的力学、声学、光学实验等着他们。
夕阳西下时,弟子们整理实验数据,石板上的公式和图表已经密密麻麻。王铁将打磨光滑的木棍捆成一束,打算带回铁匠铺做进一步研究;林芽采集了不同浓度的灵液样本,想看看阻力与灵力浓度的关系;苏巧则开始设计更符合流线型的木剑模型。
躲在暗处的监视者将这一切记录在玉简上,其中 “飞剑阻力公式” 和 “流线型优化” 的字样被特别标注。当玉简送到宗主凌霄子手中时,老宗主摩挲着光滑的玉简边缘,看着窗外夕阳下的格物院方向,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矿洞内,程明收起最后一块石板,看着弟子们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些被宗门视为 “废物” 的年轻人,正在用格物学的钥匙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阻力实验不仅教会了他们力学原理,更让他们明白:即使没有灵根,也能通过理解规律、优化方法,在这个修真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夜风吹进矿洞,带来灵草的清香。程明望着石壁上 “格物三公理” 的刻字,手指轻轻拂过 “数度可测” 四个字。他知道,传统势力的阻力远比实验中的阻力更顽固,但只要像优化流线型那样找到正确的方法,格物学的种子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明天,他们将开始研究更复杂的 “浮力实验”,探索物体在灵液中漂浮的奥秘。而这一切,都将为未来解析灵气驱动的飞行法器、优化法术释放效率打下基础。格物院的灯光在夜色中亮了很久,像一颗在黑暗中坚持燃烧的火种,照亮了无灵根者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