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吗?” 程明指着两处痕迹,“粒子密集的地方,矿石结构更紧密,更难敲打;粒子稀疏的地方则相反。如果我们能通过观察微观粒子分布,就能知道哪里的矿石最容易开采,哪里的金属最适合锻造 —— 这就是格物学的用处。”
他又转向林小满:“你炼丹时,是不是总说不清为什么有的药材灵气更容易提炼?其实是药材细胞里的灵气粒子密度不同。用透镜观察粒子分布,就能精准找到最佳提炼时机,再也不用靠‘手感’。”
苏巧的眼睛亮了:“那我做透镜时,是不是能通过观察粒子运动,找到最适合打磨的矿石?”
“正是如此。” 程明的声音充满了力量,“无灵根又如何?我们看不到宏观的灵气流动,却能借助工具看到微观的粒子运动;我们无法直接吸收灵气,却能计算它们的轨迹,利用它们的规律。这就是格物学给我们的力量 —— 不依赖灵根,只依靠智慧。”
周文突然合上笔记,眼神坚定:“先生,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就像算学能丈量土地,格物学能丈量灵气。” 书生拿起笔,在笔记扉页写下 “微观即宏观” 五个字,笔迹遒劲有力。
石冬也点点头,拿起炭笔在石壁上画下粒子运动的轨迹,旁边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沉默的少年虽然话少,却用行动表达了决心。
接下来的三天,格物院的弟子们开始了微观世界的系统观测。他们制作了更精密的透镜,设计了记录粒子运动的表格,甚至用细线悬挂小石子,观察灵气粒子对石子的微小推力。当他们将观测数据汇总成三维模型时,一幅完整的灵气微观图景展现在眼前:
靠近磁扰矿石的区域,灵气粒子做圆周运动,速度稳定在每秒三尺;
远离矿石的区域,粒子做直线运动,碰撞频率降低 60%;
温度升高时(用炭火加热),粒子运动速度加快,聚合概率提升三成。
这些发现让弟子们兴奋不已。王铁根据粒子分布规律,找到了矿石最容易锻造的部位;林小满通过观察药材粒子的活跃度,成功将草药的灵气提取率提高了 15%;苏巧则用粒子密度图,选出了三块最适合打磨透镜的矿石。
这天傍晚,程明站在石壁前,看着弟子们绘制的微观粒子图谱和宏观灵气流动图并列在一起。两者的结构惊人地相似,就像缩小版和放大版的对照。他知道,弟子们已经跨过了最艰难的一步 —— 从 “相信直觉” 到 “相信数据”,从 “敬畏未知” 到 “探索规律”。
周文突然问道:“先生,这些小粒子有没有名字?总不能一直叫‘小光点’吧?”
程明想了想,在石壁上写下两个字:“灵子。” 他指着那片跳动的光斑,声音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它们是灵气的基本单位,是构成这个世界的积木。而我们,将成为第一个理解积木搭建规则的人。”
夕阳透过矿洞的缝隙照进来,将五名弟子的身影拉得很长。他们围在透镜旁,专注地观察着那些银蓝色的灵子,眼神中没有了过去的自卑和迷茫,取而代之的是好奇、坚定和希望。
程明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暖意。他知道,这只是格物学探索微观世界的第一步,前路还有无数奥秘等待解开 —— 灵子的本质是什么?它们的碰撞规律能否用更精确的公式表达?能否通过外力干预灵子的运动,实现更高效的灵气利用?
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已经播下了种子,这五名无灵根的杂役弟子,就是第一批扎根在微观世界的先驱。他们将用格物学的锄头,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证明即使没有灵根,也能触摸到世界的本源。
矿洞深处,灵子在透镜下依旧跳动不息,像无数闪烁的星辰。而格物院的灯光,也在夜色中亮了起来,与星辰遥相呼应,照亮了一条布满荆棘却通往真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