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新 生(2 / 2)

王老耿隐约感觉到儿子在忙些什么,但疫情当前,他也焦头烂额,无暇深究。直到有一天,镇上的领导带着几个人来到王家,说是要考察“平原萃”联社的筹备情况,表扬王麦收是返乡创业、带动乡邻的典型。

王老耿懵了。

他听着镇领导用着他半懂不懂的词语——“资源整合”、“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看着儿子在那些人面前侃侃而谈,从容自信。他第一次发现,儿子身上有一种他完全陌生的、却不容小觑的力量。

项目推进需要场地。王麦收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他要将王家祠堂的东厢房,改造成联社的办公室和直播基地。

这个提议,像一颗炸弹,再次在王家内部引爆。

“你敢!”王老耿气得浑身发抖,“那是祖宗的地方!你要在里面搞你那些歪门邪道?!”

“爸,祠堂荒着也是荒着。祖宗要是知道他们的地方,能让村里的粮食卖出去,能让年轻人回来,能让王家坳活得更好,他们会高兴的。”麦收前所未有的平静,“您守着的,是祠堂的壳。我想让祠堂,重新有‘人气儿’,有活着的精神。”

争论激烈。但这一次,王麦收没有退缩。他甚至拿出了那封泛黄的信,没有读,只是放在父亲面前。

王老耿看着那熟悉的油布包,像被抽干了力气,瞬间老了十岁。他什么也没说,颤抖着手,把那包东西紧紧攥在手里,转身佝偻着背,走进了里屋,关上了门。

整整一天一夜,他没有出来。

第二天清晨,王老耿打开了房门。他脸色灰败,眼神却是一种近乎死寂的平静。他看着守在门外的儿子,嘶哑地说了一句:“……别动正堂。别扰了牌位。”

这,算是默许了。

2020年的春天,疫情缓和。王家祠堂的东厢房被修缮一新。斑驳的墙壁被粉刷,老旧的木梁被加固,接入了高速网络。一边摆放着现代化的电脑、直播设备、展示架上的农产品;另一边,则保留着原先的格局,甚至那几个依墙而立的旧牌位,也被擦拭干净,沉默地待在角落,注视着这新旧交织的一切。

“平原萃”联社正式挂牌成立。开业那天,祠堂前的空地上前所未有地热闹。不仅有本村的村民,还有周边村子来看新鲜的种植户,有镇上的领导,有架着摄像机的县融媒体记者。穿着合作社统一马甲的年轻人穿梭忙碌,充满朝气。

王麦收和赵小满站在东厢房门口,迎接各方来客。他们没有过多的亲密举动,但彼此对视时,眼神里有一种历经磨难后的默契与坚定。

王老耿没有出现在热闹的中心。他远远地站在自家院门口,隔着一段距离,望着祠堂那边人头攒动。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久久地望着,手里的旱烟袋熄灭了也没察觉。

在老枣树下,老姑奶坐在一把旧藤椅里,身上盖着厚厚的毯子。春天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她眯着眼睛,望着祠堂方向鼎沸的人声,嘴角慢慢咧开一个无声的笑容,干瘪的嘴唇蠕动着,像是在哼唱着什么古老的调子。一阵风吹过,老枣树发出新叶摩擦的沙沙声,像是回应,又像是这片土地上,永不停息的、关于聚散与新生的叹息与歌唱。

新生,不是在毁灭旧有一切后的重建,而是在古老根基上,倔强地、艰难地,长出的新芽。它带着旧的伤痕,迎着新的风雨,向着光,挣扎而上。